绪论
以活动为导向的课程,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动手操作活动,这些活动单元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设计的两个误区
学校教学设计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
本书内容
本书的精髓聚焦在一个问题上:我们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使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
关键术语
本书中多次提到大概念,他是“为理解而教”的核心。大概念就是一个概念、主题或问题,他能够是离散的事实和技能相互联系,并有一定意义。
课程是指为获得预期结果,对学习进行的具体规划,使之符合内容标准。课程不只是一系列主题和一系列关键事实与技巧(输入),而且还是一张如何实现学生预期表现(输出)的地图。其中,会提供适当的学习活动和评估,以使学生更容易达到预期结果。
评估是根据标准提供和应用反馈,以便改进和达到相应的目标。相比之下,评价更具总结性,与等级评定更为相关。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必要给我们需要反馈的所有事物都确定等级。事实上,我们论述的一个核心前提是:只有通过多种持续性的评估以及更大程度的关注形成性(和表现性)评估,才能产生和激发理解。
预期结果是指那些经常提到的预期成果,成就目标或表现标准。这四个术语都是指将教学的重点从输入转向输出,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能够知道、实践和理解的相关内容,并在表现和作品中加以体现。预期结果也提醒我们,如果反馈表明我们可能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么作为“教练”,我们必须调整我们正在进行的设计和做法。
理解就是将我们的知识联系和结合起来,从而弄清楚事物的含义(如果没有理解,我们可能只会看到含糊的,孤立的或无用的事实)。但理解这个词也意味着行动,而不仅是心智活动。理解的核心是表现性能力,理解意味着能够智慧的和有效的应用与迁移。在实际的任务和环境中,有效的运用知识和技能,“理解了”意味着我们能够证明自己有能力转化所学习的知识。当我们理解时,我们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知识,而不仅是僵化刻板的回忆和再现。
在教学中面临的巨大挑战是使这种微妙的成人理解转换为学生理解,而不是对理解打折扣,使其程度减弱而等同于“知识再现”的一种过于简单的陈述。如果学生获得了理解,他们就能真正掌握。
知道和理解之间的差异,在理论和实践上区分这两个概念并不容易。在本书中,我们提出以下观点:实际上大家对于不同类型理解的关注度还不够,知识和技能并不会自然导致理解。和我们可能意识到的问题相比,学生的误解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对理解的评估需要学习证据,而这些证据不能仅仅从传统测试中获得。
关于本书可能误解的解释
Ubd是一种目的性更强,更为细致的思维方式,关注以理解为目标的设计本质。建议以大概念和重要的表现性任务为核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更容易达到预期结果。
Ubd只是为如何处理与学生理解目标相关的教学设计问题提供指导。
所有目的明确,追求效率的教师都遵循一个循环:计划—修订—教学—评估—反思—调整,不断循环往复。关键的再设计信息必定来源于对学生工作的分析和预评估。
本书主要集中在课程单元设计上。单元为设计过程提供了恰当而实际的切入点。单课相对简单,时间太短,以至于无法考虑大概念的深入发展,也无法探究基本问题和实际应用。单课计划理应依从单元计划:当一堂课被包含在更大的单元和课程设计中时,通常会更有目的性和连接性。
我们不建议所有的教学和评估,总是着眼于深入和复杂的理解。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这既不可行,也不可取。例如学习字母表,获得某种技术本领,这些都不要求有深入的理解。对于某些主题来说,在某些时间点,“知道”这个目标就已经是非常合适和足够了。
虽然教育工作者经常谈论希望自己超越灌输式教学,以确保学生真正理解内容。但你可能会发现,你先前认为的指向理解的有效教学,其实并不能达到理解的目的。尤其是不确定学生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大概念对于熟练掌握关键技能——也就是说,知道如何善用技能——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需要在教学计划中给予更多的关注。
例如,在语言能力培养中的大概念就是:文本的意义不在于文本本身,而是在字里行间,在于积极的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想让学生达到“理解”的目的,不仅有一定难度,而且还需要特殊的设计,提出与众不同的教学问题,而不能只关注于离散的阅读策略。教师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帮助学生克服误解,让他们知道阅读不仅仅是解读,以及帮助他们知道当孤立的解读不产生意义时,他们应该做些什么。
大多数内容标准明确指出或至少暗示了需要理解大概念,而不仅是讲到大概念。
所有的教师通常都被局限在过于有限的设计选择中,当前的挑战是确保教师应用更加多元,更加适当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忽视教学理念,只按传统做法开展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