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答案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时,教学“掩盖了”当前所学内容中自然出现的重大问题,从而减少了学生的参与,降低了理解程度。不停地灌输当前已得到认可的内容,最终将扼杀深刻细致的探究。正如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 GeorgGadamer, 1994) 所说:与已形成定论的观点相反,提问使对象及其可能性不断变化。一个精通提问技巧的人,是一个可以保护自己的问题不被主流观点压制的....正是观点压制了问题。(pp.364-365)
皮亚杰精练地说”要理解就是要创造”:一旦孩子能够在学习情景中重复并应用某些观念时,他就经常给人一种已经懂了的印象;然而....真正的理解体现在新的、自发的应用中.... .对一个概念或理论的真正理解意味着能够重建这一理论。(1)理解来源于质疑和探究; (2) 达到知识标准不仅需要接受专家的意见,也需要探索甚至质疑他们的观点。
最好的基本问题有一个惊人的益处--如果我们基于这些问题来设计教学的话,基本问题可以超越问题本身而提供更深刻的见解和视角。它们可以作为评价学习进步的指标,使我们持续专注于探究而不只是专注于答案。基本问题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或教学中的策略。基本问题能架构教学目标。
界定理解
1.理解是一种从专家经验中得出的重要推理,表现为具体有用的概括。
2.理解指的是可迁移性,大概念具有超越特定主题的持久价值。
3.理解包含了抽象的、违反直觉的、容易被误解的概念。
4.获得理解的最好方式是揭示式学习(即必须通过循循善诱,在学习者共同建构的情况下得以发展)及“应用”(即在真实的环境中面对现实问题时运用概念)
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得出推论。理解要求学习者模仿实践者产生新理解时所做的事情,也就是模仿他们的思考、提问、检验、质疑、批评和验证。不能仅凭信任就去接受“理解”,而是要去探究和实证。
5.理解总结了技能领域的重要策略原则。理解在学生表现中得以揭示。当学生们将核心概念、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各种情境下的挑战性任务时,就显示了他们的理解。因此,对理解的评估必须建立在基于表现的真实任务上。
通过阅读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为什么教了≠学了≠会了≠用了。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对于核心概念的教学 ,只是至于让学生能复述此概念,并没有进一步的质疑探究,孩子们为什么学了不会用,最最主要的是没有在不同的情景中去训练运用该知识。何为理解?理解必须再创造,能用自己的语言再复述 能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能在运用过程中批判的看待已有的结论,敢于为自己的质疑发声,敢于分享自己的观点,而现在我的学生仅仅限于模仿阶段,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