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诗经》的首篇“关雎”。老底子的读书人都会背,现在在走国学回归路,因此,现今的不少小孩子也能背。
前几日,收藏了“国学经典”微信版,开读的首篇自然是它了。眼前的阅读和30年、40年前的阅读已经完全是不同的感觉了。那时,是为了考试,一口气就会把这样的文字先背下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这是传统诗学诗教的开端,也是考试知识点的备考必须。用现在话说,就是你要搞清楚它是什么玩意儿。说实在这“诗三百篇”能背全的没几篇。
虽少存风雅颂,但会用心在赋比兴上,这是因为学诗,还不光是学诗,凡学中国文学赋比兴的手法都是用得着的东西。我的学习方法,自忖还是可以拿到今天来用的。为什么?因为不是死背书的,区别对待:必须背的没办法,好偷懒的不是不背,是脑力有限,留出来给理解和归类用,有理解归类咀嚼的学习,那才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方法,当然也是被老师夸出来的:小题目得分不够,但大题目答得好,有自己的思路,不是背出来的✌️。在这种“宠爱”下,一路学来,是有兴趣,也不枯燥。
回到关雎篇。在诗里,雎鸠,河洲,淑女,君子,构成了物像的组合;参差荇菜,左右流之,采之,芼之,是人物的行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寤寐求,此时,人物情感的内容出来了。后面循环往复的是美好的“求”的过程和场面: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古人的浪漫远远超过今人啊。将诗歌的内容作解构式的阅读,理解起来会方便很多。当然,学会解构点位 ,解构方法是关键。这里给出的点位是物像-人物(行为)-人物(情感)-场景。这是多看一些,多读一些,自然会熟能生巧的方法。
学古诗的障碍,多是心理的。古诗的文字可以分类构架,前面讲的物像就是,到后人更是有直接给你分好了:枯藤、老树、昏鸦,你直接可以去感受了,但这感受的能力一定是你自己要生发出来的能力,当然它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到内容,可以动静,人物,场景做出解构,然后还要能组成画面,这样许多不懂的地方,在你用脑的过程中会获得开朗。学诗也就不那么枯燥,它的乐趣也就自然会生出。《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例子是被用烂了的例子:在黛玉指点下,香菱读了一本诗后,这样回答黛玉的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烟怎么是直的呢?日当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但仔细一想,还真找不到更贴切的字来形容。这里香菱用两幅画面中的两个物像的“形”——“圆”“直”,来突出理解大漠旷野的美景,体味用字遣词的独到,很是学而到位。
至于诗的背诵,掌握韵律和节奏,是成人也可回到“童子功”的诀窍所在。还有,诗本身是吟诵的,唱歌记歌词不那么困难吧。
扫除一些自我心理的拒绝,一起读诗悦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