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开始让我们重新对生活和生命有了新的定义,对于孩子,我相信大多数家长们也没有之前鸡飞狗跳的状态了。
这么多年来我跟踪观察了上百对父母,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是随着孩子的成长阶段不同而发生不断变化的。
每个阶段的成长都会给初为父母的我们带来幸福和困扰。我们看到身心成长的孩子感慨生命的神奇,但同时也为他们身心的变化感到无所适从。“每天刷牙这么简单的事情他为什么这么磨蹭?”“这么简单的题讲了那么多遍,为什么考试的时候还错?”这样的矛盾剧情基本从孩子上小学我们就每天在家里上演着。
这次疫情过后,很多行业很多观点很多想法都会发生改变,我希望大家把对孩子的要求也清零,重新调整,从长计议。
重新调整:调整自己的情绪,还原养育孩子的初衷,同时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养育方式。这里并不只是针对母亲来要求,更多的是针对父亲而言。目前的家庭教养方式,从调查来看 约80%以上的家庭属于妈妈拼尽全力,爸爸偶尔使力,孩子被动受力的方式。如果想改变目前的教育结果,那么就需要调整参与人的分工,父亲全力参与,妈妈全力支持,这样孩子才会主动使力。
从长计议: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那么如何做到计之深远呢?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通道和学习方法,有些是我们理解不了的,比如说有的孩子上课虽然说话捣乱纪律,但是课后却能将老师当堂讲的重点一一罗列出来并且掌握,如果这个时候你不了解只是批评和武力压制,那么后果会如何呢?孩子的内心也会愤怒,这种愤怒的情绪会衍生其他负面情绪,孩子的自控能力弱于成人,当他对于这些情绪没有很好的把控并以不合理的方式爆发出来后,那么对他以后的成长也会产生特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要想帮助孩子的前提,我们要先学会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之后将父母与孩子进行相处匹配,如何让二者之间产生和谐共处相互进步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后,我们就需要帮助孩子构建输入一种生存模式,这种生存模式包括生存技能和学习技能,两种技能的获得都是通过教育的方式进行,对于18岁以内的孩子他们最常接触的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了,作为家长的我们主要给予孩子必要以及有效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放入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
生存技能
何为生存技能?就是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独自生活下去的能力,我在这里给它定义为两类:一是生理技能,二为精神技能。
生理技能包括:独立生存的所有能力,比如独立应对饥寒、抵御危险等生存能力,吃喝拉撒睡这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但是,目前的孩子大多数在这方面相对薄弱。
电影《小花的味噌汤》里,身患绝症的妈妈,想在死之前给女儿留下点什么。最终,她决定教四岁的女儿做饭。她告诉女儿,小花,做饭这件事与生活息息相关,我要教你如何拿菜刀,如何做家务。学习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身体健康,能够自食其力,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教会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把生存的本领留给他,是送给孩子一生的礼物。
精神技能:
1、坚持和毅力
荀子在《劝学》说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不懂得坚持,没有毅力的人,最容易半途而废,遇到一点小困难,就害怕了,退却了,最终一事无成。
坚持就是胜利。往近了说,坚持读书,坚持学习,能让自己的成绩提升,考一个满意的学校。往远了说,坚持,能让自己离成功和梦想更近一步。
周杰伦、郎朗,很多在特定领域取得一番成就的人,都说过坚持的不容易。
郎朗的父亲为了让儿子乖乖练琴,曾经以死相逼。
周杰伦写下《听妈妈的话》,感谢母亲当初对他的督促,没有成为“差一点放弃的那个人”。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经想考重点小学,但失败了;考重点中学也失败了;考大学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学也没有成功。但凭着坚持不懈的这股冲劲,他最终成为了电商领域响当当的人物。
坚持不一定会让你成功,但一定会让你更容易成功。
2、珍惜和感恩
如今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做父母的,也会尽可能让孩子在物质上富足一些,新书包,新衣服,新玩具……
可是,孩子知道他拥有的这一切,是怎么来的吗?他知道父母的辛苦吗?
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我们不求回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孩子养成一个自私的人。
我们要让孩子懂得感恩,感恩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导、朋友的帮助……
心怀感恩的人才会更珍惜当下
3、眼界和定力
这四个字,是曾经轰动一时的抗癌博士魏延政,在离世前留给自己4岁幼子的话。
他在《人生若如几回忆》中写道:
“眼界就是一个人能力变大了、能做的事变多了,他就能见识到接触到一般人一辈子都接触不到的事情,他就比一般人懂得多的多,这就叫眼界。
当一个人能力大能做的事多了,就会有很多人和事都想找他来做,好事坏事都有,甚至好事里面都可能蕴藏着坏事,只是短时间很难看到,这时候这个能力大眼界大的人就需要禁得住诱惑、少犯错误、多做好事,这就叫定力。
这世上大多数人也就只能做到昨天说的“朋友和助力”,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大能力、大眼界、大定力。”
眼界的养成,除了要去见世面、多实践,还离不开多读书、多思考。
眼界高,有定力,才能有大格局,才能走得远,走得稳。
最后,再次重新思考我们目前的处境,观察自己的孩子,重新调整我们的养育方案,找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时候是种一棵树最好的时候?我会告诉他:最好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