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记》话李渔

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李渔教人布置窗景:
“须得隔而不断,隐而不藏”。
最好的生活状态,也当如是。

中午整理物品,无意间发现了一张思维导图,那是去年在非凡精读听南京大学李晓愚教授讲李渔《闲情偶寄》后的收获,一年后再看到它,渐渐被遗忘的生活智慧又回到脑海。

“478”呼吸法首当其冲,四秒吸气,七秒屏息,八秒呼气。当"呼"的气流从唇齿间缓缓吐出,仿佛要去吹灭远处的蜡烛一样,灵光一闪,我忽然理解了李渔在《闲情偶记》中那种"无所事事"的奢侈,也明白了真正会管理精力的人从来不是把每一分钟填满,而是学会在呼吸之间给自己留白。

我记得在沙龙上分享这部分时我还专门强调呼吸要“一组三次,一次三组”,现在看看有新发现,如果只是机械的重复呼吸如何体验当下的感受呢?这不过是提醒自己的一种方式,当注意力像顽皮的孩子般游走时,不必着急,轻轻拉回到呼吸这个锚点。很像古人“调息凝神”的智慧,只不过被现代心理学重新包装成了“减少精力内耗”的科学方法。双肩齐平,下巴微收的瞬间,能感受到一种奇妙的感觉从颈椎蔓延开来。一呼一吸间,紧绷的肌肉逐渐放松,随之放下的,还有那些不断自我评判的念头。

“只要让未觉察的思维控制着你的生活,痛苦就会自然而然产生”——给思维按下暂停键,有了觉察,人也就会从“无意识”慢慢转至“有意识”。我们总以为痛苦来自外在压力,却忽略了内心那个永不满足的批评者。在书中,李渔谈园艺、论饮食、说居室,本质上都是在培养对生活细节的觉察力。现代人发明了“三分钟呼吸法”这样的急救工具,而古人却早已将这种专注融入日常起居。试想,当他把玩一盆盆景或斟酌一盏清茶的滋味时,何尝不是在练习将飘散的注意力收束于当下?

习惯养成的部分再品尤为亲切。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描述的那些生活仪式——晨起如何梳洗,午后如何小憩。他深谙设置启动动作的智慧,先开始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所以才会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把审美需求置于生理需求之前,看似不合常理,实则是用美好体验作为坚持的奖励。所谓的“闲情”从来不是懒散,而是一种精妙的自我激励机制。

最触动我的是那句“允许自己充分享受一段'无所事事'的时光”。在这个崇尚生产力的时代,“无所事事”需要太大的勇气,当卷不动想躺平的时候,总有一个声音会批判自己,如果站起来行动又心有不甘,矛盾纠结中时光会悄悄溜走,从而产生更多的虚空与无力感。李渔笔下的“闲”不是空虚,而是一种饱满的存在状态——看云卷云舒是闲,听雨打芭蕉是闲,甚至专注呼吸也是闲。这种闲情不是时间的浪费,而是精力的再生。这让我想起李渔教人布置窗景:“须得隔而不断,隐而不藏”。

最好的生活状态,也当如是。

我也有自己的“闲情时刻”,就如此刻将想法记录下来,文不拘长短,不论修辞,只是当飘忽的思绪具象化为文字后,就像给思绪的野马套上了缰绳,窃以为这与李渔记录生活趣事的举动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用具体对抗焦虑,用细节消解虚无。

合上笔记本,窗外已天色渐暗。思维导图和李渔的《闲情偶记》在脑海中重叠交融,精力管理的终极秘密或许很简单:像对待呼吸一样对待生活——有吸入的充实,也有呼出的放空;有屏息的专注,也有吐纳的从容。


图片

慢慢走,会到哒!

Coming to summer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读罢《闲情偶记》,觉得李渔是一个可爱的人。没有说教,不谈目的,却又想到哪里说那里,想说什么说什么,直白的可爱。这个...
    晓女银娃阅读 694评论 4 1
  • 《闲情偶寄》是一本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室内装修、收纳整理,到女性穿着、美容,还有绿植、烹饪、养生无所不包。...
    恒之馨空间阅读 218评论 0 6
  • 柳哲 李渔遗像 李渔铜像 明末清初戏曲家、养生家李渔的《闲情偶寄》,堪称是一本千古奇书,精彩之处,随处可见。“行走...
    柳志儒阅读 672评论 0 0
  • 柳哲 明末清初戏曲家、养生家李渔的《闲情偶寄》,堪称是一本千古奇书,精彩之处,随处可见。“行走坐卧”之中,皆有学问...
    柳志儒阅读 816评论 0 0
  • 柳哲 明末清初戏曲家、养生家李渔的《闲情偶寄》,堪称是一本千古奇书,精彩之处,随处可见。“行走坐卧”之中,皆有学问...
    柳志儒阅读 554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