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马尔克斯说过:“虽然把诺贝尔奖授给了我,但也是间接授给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林,我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最近终于读完了格林的《命运的内核》。这本书是以二战时期英国将非洲大陆作为殖民地为背景,故事内容是男主角斯考比是殖民地的一名中高级官员,正直,善良,对工作很狂热。由于女儿于几年前去世,而他当时没有在女儿身边,只有妻子一个人承受着丧子伤痛,加上妻子虽然极不情愿但还是来他任职的非洲殖民陪伴他,为了回报妻子,斯考比对妻子给予了无限度的包容和忍让,为了满足妻子去南非度假的虚荣心,他借了奸商的高利贷,落入了圈套,同时出于同情心和怜悯,在妻子去南非期间,他爱上了遭遇海难并且失去丈夫的女子,开始了几个月的婚外情,自此之后一直活在矛盾和自责中,经过反复思索,他找到了化解矛盾的办法,自杀。事实证明了他的办法是对的,他死后,他的妻子和她的追求者威尔逊在一起了,但他的妻子对于斯考比的死并没有很悲痛,反而一直在牧师面前责难他不爱她。而他的情妇和她的追求者勉强在一起了,但她的情妇还深深地爱着斯考比。内容当读完结局的那一瞬间,我突然间对人性的崇高肃然起敬,同时对人性的复杂性表示悲哀和无奈。
读完这部剖析人性的小说后,我有以下三个感受
第一,每个人都会说谎,谎言充斥于生活中,这对于寻找真实的人来说是沉重的打击。连最正直的斯考比最终为了掩饰自己的婚外情也开始说谎,同时她在和妻子在一起时,为了安慰妻子的情绪,嘴上说着妻子想听的我爱你,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不是爱语,只是为了消除矛盾的口头语而已,在说此话的同时,思绪早已飞到工作和其他事情上。既然谎言是生活中的常态,那么就要增强自己的辨别力,这是情商的体现,同时,要明白,至真至纯,只是理想状态,不是现实状态。
第二,社会欠了好人太多。斯考比是个好人,在工作上,不贪污受贿,替贫民解决实际困难,工作拼命不图回报,虽然是拼命三郎,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拔,同时给他造谣的人也不少。生活上,对妻子给予了无限的爱,虽然有些是形式上的,而现实社会上很多人连形式上的都做不到,这样的好人,因为同情心和怜悯使得他爱上了其他女人,这种事情放在其他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平常之事,只要改过自新,生活还是会继续的,然而好人的责任心将他压的喘不上气来,对妻子和情妇,他都有愧疚,为了解决现状问题和内心的愧疚,他选择了自杀,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只有他死了,所有的问题都将不是问题了,她的妻子和情妇都会有一个不错的归属,斯考比的伟大在于,他作为一个天主教徒,却选择自杀,在天主教的教义里,自杀意味着死后将会坠入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的领地,但是他最终还是这样做了。所以我想说,社会欠了好人太多太多的东西,社会中的好人遵循着最高标准的做人准则,给这个社会注入了太多和谐和温暖,但得到的都是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和卸磨杀驴,然而好人终归是好人,面对这种境遇他们依然与人为善 助人为乐。是的,他们不愿计较得失,这是那些蝇营狗苟的人不能理解的,因为这种道德境界是他们无法企及的。
第三,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被我们遗忘的人过着我们无法想象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多半是艰辛的。以前,思乡之情这个词为我的世界里也就仅仅是一个词语而已,后来,我也离开了家乡,并且饱经生活的磨难,自此,思乡之情成为了我的一种感情,深入骨髓的感情,在高兴或者不高兴时都会想到家乡,继而感到它的抚慰,仅仅想一想它都能安抚那受伤的心灵。我只是离家稍远而已,而斯考比是从生活十分小资的英国前往自然条件恶劣且贫穷落后的非洲,这种落差真的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但是战胜国占领的殖民地总得有人去管理吧,这种非人的折磨总得有人去承受,所以即使自己的国家是战胜国,但是却给斯考比的生活带来了巨变,所以斯考比以及他的同事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该死的战争。他们是胜利者,他们作为殖民国家的管理者,他们没有为国家的胜利而自豪,而是抱怨这场让他们生活发生巨大转变的战争,否则他们以及家人此刻应该在英国的某一个城市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看看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比如军人,石油工人,两地分居者等等群体,他们过着不团圆的生活,然而却往往被人们忽视,而这种生活自己不亲身经历很难做到感同身受,向那些保卫国家安全的军人军嫂致敬,向那些现身国家石油事业的石油工人致敬,向那些背井离乡的奋斗者们致敬。
最后以此书的中心句作为结尾:没人能看到完整的命运,但可以守护一个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