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岁左右孩子的语音
十个月左右,婴儿开始说话,言语器官更发达,能发出更多的语音。
婴儿偶然的一次发出类似“mo、mo”声音,往往会被大人认为是在叫“妈妈”,于是在大人的强化鼓励下类似于“妈妈”的发音会巩固下来,婴儿逐渐将“妈妈”这个发音与眼前照看他的妈妈对应起来。
相较其他音节,“ma”是婴儿最容易发的音,这是自然的选择,而我们赋予婴儿会说的第一个字是叫“妈”的这个意义,则是社会的选择。
婴儿学说话,一般从身边熟悉的东西开始,先是名词,然后是动词,最后会说形容词等。
2、三岁前孩子语言发展的规律
从生物性哭声→一定意义的哭声→喉头吭哧→咿呀学语→说第一个词→两个词或单词句→多词句→简单句,这个过程就像一个个台阶,所有的孩子必须从最低到最高一一走过。
孩子从一个个的“蹦”词到算术级数的增加,是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每个孩子必须经历,不会遗漏也不会颠倒顺序。
这一个个的台阶什么年龄到达,站多久才进入下一个台阶,存在个别差异。
3、家长应该怎么做?
(1)熟悉孩子发展到某个阶段的具体表现。
(2)给孩子营造“能听懂、说不出、很新鲜、愿意学”的语言环境,而不是简单地任由孩子原地踏步。
(3)运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念,想办法促进孩子从这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发展。
(4)家长不要一听到孩子“嗯嗯”,就去回应,这是包办、是阻碍,要让孩子说完整的话。
4、幼儿园老师应该怎样做?
口齿不清的对策:
(1)不要急于纠正口音,在普通话的大环境下会慢慢转化。
(2)有些音发不出来,要先测试听力,观察孩子能否辨听不同发音,鼓励孩子多说,家长做正确的示范。
(3)如果孩子三岁后,还有几个音总是发不出,要查看舌根腱,建议家长带孩子去专业医院确诊。
孩子口吃是常见现象,男孩多于女孩,比例通常为4:1。
(1)口吃发生的原因,跟家庭小环境及周围人的讥笑有关,孩子偶然的口吃,往往会在周围人的讥笑与家长的压力下,慢慢变成习惯性的口吃。
(2)口吃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长对孩子要有耐心,做长期打算,遇到口吃现象要表现出“忽略”,为孩子营造宽松氛围。
5、创新思维从小打基础
鼓励孩子多用完整的简单句表达一件事情,用儿童的眼光、思维去表达。许多小朋友在一起共同思考,可以产生言语的创新,促进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比如“太阳像个大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