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学者以追求真理作为崇高使命,然而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部分学者学术造假的现象时有所闻,这也警醒着我们:要用制度保障学者追求真理。
学术造假,弊端有很多。学者的学术素养无法提高,并且造假事件一旦被发现,轻者取消论文,重者开除学籍;更何况,这种因抄袭剽窃得出的成果是一种学术泡沫,既浪费了科研资金,也无法对学术界的真理进行丰富。可以说,造假事件是一个多输的结局。
部分学者“功利化倾向”很明显,但事出有因。学者的物质生活无法得到保障,想要让其潜心参与学术研究,就显得力不从心,这就给学术造假留下了空间;此外,学术研究周期长、见效慢、且存在失败的风险,不如抄袭剽窃来得快。
此外,制度设计与个人素质也是致使此类事件发生的诱因。一方面,由于人们责任感的缺失,无论是参与学术造假的伪学者,还是放任造假论文通过评审人员,一旦内心产生了事不关己的想法,便漠视了学术不端行为;另一方面,评审人员往往无法直接鉴别论文的质量,再加上,学术造假的风险低、收益高。如果对于学术造假的行为没有惩戒、监管不利,“功利化”现象便会盛行。
要想遏制“功利化”,还需要多措并举。一方面,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学者、评审人员的责任感,端正他们对于追求真理的认知,让他们深刻意识到并不是因为许多人都参与“学术造假”、“抄袭剽窃”就说明这是理所应当;另外一方面,要加强监督,提高违规成本,让学者清楚意识到不端行为会带来多严重的后果,倒逼学者追求真理。只有这样,学术风气才能被逐渐净化、朝良性发展。
虽然有不少伪学者参与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给学术界带来恶劣影响,但也看到有不少学者通过潜心研究追求了真理。因此,我们要用制度让伪学者望而止步,让学者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