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
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荀子·解蔽》
从今天开始不定期写《解蔽》系列的话题,也是自己的思考;继续抛砖引玉,引发集思广益。
中国有句老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能吃苦、非常勤奋,创造了无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
我们先看这句话的出处,来自某度。明·冯梦龙辑《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公子自思:"可怎么处他?"走出门来,只见大门上挂着一联对子:"十年受尽窗前苦,一举成名天下闻。"
"这是我公公作下的对联。他中举会试,官到侍郎。后来咱爹爹在此读书,官到尚书。我今在此读书,亦要攀龙附凤,以继前人之志。"又见二门上有一联对子:"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后来成为民间俗语,改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句俗语果真如此吗,逻辑上有没有错误?
首先,千百年来,最能吃苦的是什么人?当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广大农民,几千年以自耕农为主体而生存与发展至今的中国,请问他们有几人成为了人上人?
在现代社会还有许许多多的特别能吃苦的工人,下到矿井挖煤,上到高楼作业;再问他们又有几人成为了人上人?反而这些单纯吃体力的苦,是越吃越吃不完的。
当今百万千万的莘莘学子,谁不是十年寒窗苦读,期待金榜题名;但然后呢?都发展如何了?这种吃脑力的苦,也是越吃越吃不完的;因为现如今知识大爆炸,只要你想学,学到老、学到死都学不完。所以庄子说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其次,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一大段话的开篇基本逻辑是苦其心志是降大任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苦其心志,就不可能被降大任。我们先不说这个立论对不对,先看逻辑。
从第二句开始,后面用了不完全归纳法进行论证,逻辑却变成如果苦其心志了,必然会被降大任,苦其心志就成了降大任的充分条件了。短短百十来字的一段话,就犯了逻辑混淆错误。
上述农民、工人、学生的例子说明了人只是吃了苦也不一定增益才能吧?
最后,我们看社会上那些所谓成功的人,真的都是靠吃苦得来的吗?你品,你细品。
所以,受苦不一定能成就功业,不受苦也未必成就不了。
这种例子太多,不再举了。因为促成成就功业的条件主要是因缘际会,是时势;是“只有时代的马云,没有马云的时代”。是时代潮流与个人气运合拍,促成了个人的成就,与受不受苦关系不大。
我们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底层人永远都有的选;通过提升技能、深度思考、专注聚焦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做成一件又一件的事情,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这就不错。人上人有人上人的痛苦,底层人有底层人的幸福。
只是多数单方面的向上奋斗,是痛苦的,烦人的,漫长的,消耗心力的,不如躺平舒服。
当然,不是说我们因此就认命了,不努力、不勤奋了;而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都不如“时、运、命”这三个字,让我们好好理解。
天时,地利,人和,神助;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