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朋友聊天,说起来大点的孩子该怎么助力她的学习。我的观点——不盯行为,只盯状态,也就是不断提升孩子的学习认知,及时帮孩子调整学习情绪。小时候盯行为能盯出习惯,五年级的孩子盯行为只能盯出对抗。
我的观点是分两种,一种是直接助力,比如:讲题,提问背诵知识点,检查作业。这种情况,人家不求咱不助。但凡有一点想干预,就告诉自己:别越界。因为,学习认知提升了,学习情绪稳定了,好的学习行为就会随之而来。
另一种是间接助力。我们要给到孩子第三方支持力量,如:人生导师,崇拜的老师,她崇拜的古圣先贤,她信赖的心理咨询师等;给到孩子好的情绪价值,也就是让孩子回来感受到放松、温暖、自由,舒服。高兴了跟妈妈说,不高兴了也跟妈妈说。不想跟妈妈说可以跟爸爸说。想笑就笑,想闹就闹,我们都允许;让她感觉到好的家庭氛围,爸爸妈妈关系好,孩子才会踏实,安全;给孩子提供具体的支持:为孩子提供优质的FDB,复习资料等。使孩子感觉到安全,归属,并且有价值。观察孩子是不是快乐,饱满,有希望,有方法。
当孩子眼里有光,心里有劲儿,脑子里有方法时,状态就对了。状态对了,学习这件事就没啥大问题了。
我们总喜欢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去“帮助”孩子。比如:我担心她掌握不牢固,所以要提问一下;我担心她只是读读没有过脑子,所以我想尽一切办法让她把读改成背;我觉得她不认真读题,所以老把会的题做错。于是,我们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各种各样的话术,各种各样的套路来“教育”孩子,而孩子往往感觉到的是家长的虚伪,冷漠,无情。亲子关系是核心,没有关系了,一切都是问题。
本周一,孩子激情满满的说要背语文,背科学错题,并每天给老师打卡,请老师监督,以确保自己能够坚持下来。坚持四天了,我脑子里一直有个声音:这光读读能行吗?记不住不是白读?我应该怎么跟她聊聊?缓冲性语言?直面问题?还是请老师帮忙说一下?不然老师都知道她这么下功夫,万一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会认为孩子只有努力不够聪明。直到今天我还在想:到底怎么样才能让她把“读”改成“背”。
“孩子,能主动背错题,还能请老师监督自己。你已经超越了好多同龄孩子。但是……”
“孩子,我要用十分钟跟你来聊聊学习……”
“孩子,有个事,我作为妈妈期末结束不留遗憾,还是决定跟你聊聊……”
或者给老师发微信:“老师,请帮忙要求一下,让孩子每天背背……”
…… ……
这些想法我全放弃了。因为不管哪种方式都是从家长或者老师的需求出发的,不是从孩子的需求出发的。在她还没有想的时候就让她做,内部动力转换成外部动机,计划一定执行不下去,得不偿失。
怎么办?
正强化!——我感觉到你读的很走心,不是用嘴读而是用心读,读的多了一定能记住;哎呀,你对自己要求又高了?我咋听着你反复读这一条,是在试着记下来吧;你让我给你提问,是不是觉得妈妈提问一下你心里很有底?
让这些念头从她心里生发出来,才有效果,才有动力,才能长久。让这些方法成为“她的”,她的积极努力,她的勤奋刻苦,她对学习负责任。既然都是“她的”,那她也一定会负责到底。慢慢强化,慢慢鼓励。提升了认知,调整了情绪,行为自然越来越好!
不一样的思维,就会得到不一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