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公冶长第五》(1)

春天的踪迹

今天是周一,又到了线上读《论语》的时间。晚上八点半,书友们准时进入了会议。今天分享的内容是《论语·公冶长第五》八至十四章的内容。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止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第八章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有仁德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啊,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德。”孟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封地里当总管,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能做到仁德。”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在朝廷之上接待贵宾,但我不知道他算不算有仁德。”

这一段对话值得我们去思考,孟武伯是鲁国的大夫,他向孔子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量才录用。古有一句话“知子莫若父,知弟子莫若师”,孟武伯主要是向孔子了解他弟子的德与才。孔子根据自己平时对这几位弟子的了解,给予了恰当的评价。在德与才的甄别中,我们知道能力和才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量化,能够看得见,而对一个人内心的道德却很难量化和准确的判断,即便是一个人内心有着仁德,但在做事的时候能不能把仁德施与所做的事情之中,就不得而知了。有些时候有心将仁德放在行动之中,但是却难以做到。孔子对他的弟子能力怎样,能够做什么事情,他说得一清二楚。但是对于这些弟子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能不能做到仁德,他就无法肯定了。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

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实际上,他考量人主要还是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这样充分说明,孔子一贯的思想就是“仁”字。

孔子曾经说过,观过,你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一个仁义之人。这一点是看人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可以超越时空,适用于不同的时代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熟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第九章

【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更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能够悟出十个道理来,我听到一个道理只能悟出两个道理来。”孔子说:“不如他,我和你一样都不如他啊!”

这是一段师生之间的对话,子贡是孔子手下最能言善辩的弟子,为人也很不错。从他能为老师守孝六年这一点上看,子贡的忠诚与仁德不在其他人之下,但因为太能说会道,未能深得老师的喜欢。子贡是个聪明的人,他曾委婉地向老师询问很多的事情,包括老师对他的评价。他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有别于老师与子路的交流。子路与老师可以直言不讳,而子贡与老师的交流总是很委婉,各自都是心照不宣。此章师生对话,既体现了子贡的自知之明,也体现了子贡与老师的知人之明。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善于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融汇贯通。所以,孔子对他非常赏识,而且希望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在学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第十章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之墙不能再粉刷了。我对宰予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啊?”孔子说:“以前我对于人,听他怎么说就相信他会怎么做;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对我来说是宰予让我有了这样的改变。”

这一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很多的人都认为宰予白天睡大觉,比较懒散,也违背了礼的要求。就像今天我们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一样。所以,大多数人认为是孔子在责骂学生、敲打学生,认为这样的学生不值得教育。而在南怀瑾的解读中,认为是宰予身体健康状况不好,才在课堂上睡觉。作为老师也不能强行要求宰予这样的学生,言外之意不是责骂,而是同情。所以,孔子才说是宰予改变了他对人的看法。

这一章主要表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如何识人、知人的问题。孔子从宰予的表现中得到了启发,那就是“听其言观其行”,看一个人不能单看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是不是言行一致。 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


风筝飘飞

孔子为什么责难宰予?要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来看,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不同看法,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第十一章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真正刚正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正的人。”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有很多欲望,怎么能做到刚正呢?”

这一章主要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刚强?申枨也是孔子的学生。这里所讨论的“刚”是人的心气之刚,而非气血志刚。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其中有“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季氏第十六》篇),这里的刚就是血气之刚,是外在的刚。孔子在这里说的刚是内心的刚正,生活中一旦人心中有欲望想实现,就会屈服与他人,所以也就难以做到真正的刚正不阿。

孔子向来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他就会违背周礼道义。从这一章来看,人的欲望过多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孔子认为人都有不同的欲望,但如果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那就要舍弃内心过多的欲望,少思寡欲,你就会觉得人比较清爽,也才能走到正道上来。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第十二章

【译文】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强加给我的事,我也不愿意强加给别人。”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应该说子贡对孔子的恕道理解得很深刻、很到位。但孔子为什么说子贡做不到呢?因为子贡能言善辩,一向喜欢对人评头论足,扬善而不隐恶,孔子担心的就是:子贡理解了这个道理,却难以做到,话外之意是你子贡能说未必能做的到。说明孔子对手下弟子很了解。

【原文】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第十三章

【译文】子贡说:“老师的学问知识,能够通过学习获得;老师的关于人性与天道的见解,通过一般的学习却很难获得。”

“文章”是指孔子所传授的“礼、乐、射、御、书、数”这类看得见的学问知识,可得可闻。人的本性与生命发展规律的学问,这类的知识是不容易学到、不容易听到的。天下的学问,大体上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技能方面的知识,需要动脑思考才可以学的来的知识;了另一方面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客观存在的知识,这类知识大多属于道德层面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子贡对悟得的知识掌握得不多,对技巧方面的知识把握得很好,所以孔子才评论他说:“器也”。在子贡看来,孔子所讲的礼乐诗书等具体知识是有形的,只靠耳闻就可以学到了,但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深奥神秘,不是通过耳闻就可以学到的,必须经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学会。

梨城风光

【原文】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又)闻。

【译文】子路在听到一个道理没有实践的时候,害怕又听到新的道理。

孔子的教学非常注重“学而时习”的问题,子路是在这方面是做得最好的学生之一。子路是一个行动力很强的人,害怕学到自己还没去实践过得的新东西。你讲多少,我就去做多少。我做不到的,我就会产生忧虑。所以,他学过之后,就结合实践去用,在没有用之前,他害怕又听到新的知识。可见子路是一个善于学习,又能学以致用,勇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学生。这种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书友谈到:道德是什么?怎么解释的呢?尼采曾经说过,道德的前身是强制,甚至道德本身也一度是强制,是人们为了避免不快而接受的强制,后来道德成了习俗,再后来又成了自愿的服从,最终几乎并列成了本能,如同习惯成自然的一切与快乐相联系,现在被称为美德,其实最初的道德就是这样来的。

还有书友说今天学到了,看人不要只看她说了什么,还要看她做了什么。对人不要轻易评判,不要被外界的人或者事所左右,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

还有书友谈到,大家共读《论语》,关注的点不一样,收获也会不一样。哪怕其中只有某一点思想能够启发到你,读了就有益处。

知道一件事情以后,你马上行动可能是一种境界,但是你能够不断的去琢磨,然后不断的去尝试,然后再慢慢的练习,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容易的。

读书学习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跟进团队节奏,学而共论之,互相可借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