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商释•学而篇第一﹝一一﹞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一﹞;父没﹝二﹞,观其行﹝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四﹞,可谓孝矣。”
【注释】
﹝一﹞其:他的,指儿子,非指父亲。
﹝二﹞ 没:音mò,死去。
﹝三﹞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四﹞三年:并非指三年,不必机械释之。道:前人之所定、所行、但应该是积极的规矩等,这里指父亲所制定的规矩。
【释义】
孔子说:“评价一个人应该这样,其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在他的父亲死后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的父亲死了三年以后他依旧还是向他父亲生前那样坚持固有的为人准则,那么这个人就算是做到了孝道。”
【商释】
按照孔子讲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言行在他父亲生前和死后不一样的话,我们完全可以做出这样的猜想:即这个人在他父亲活着的时候,各个方面都比较向善,但所有这一切并不是出自他的本心。因为处处有他父亲的压力,他不向善也没有办法;而他父亲一死,这个人就立即改变了自己,说明这个人本来就很坏,只是没有机会暴露而已;如果在他父亲死后的一段时间才改变自己,那说明人是环境的产物,他之所以变坏确有诸多的无奈。而如果他永远都不改变自己,说明他父亲的教育是成功的。孔子把一个人父亲在世与不在世作为衡量其是否孝道的界限,我们姑且不管这是不是唯一的标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做人就应该始终如一,至于结果如何,若是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一语来判定的话,也应该不会有什么例外。
那么,孔子的这句话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我认为是这样的,作为社会上的任何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始终如一,就是坚持或毅力。一般人若此,一个企业家更宜若此。你想啊,一个企业不论是经营还是管理都应该有一个理念,这个理念一旦确定就应该遵守和永远执行下去。当然这个理念的形成可能会经过一定的艰辛和曲折,但是,我们必须强调,企业只有具备了核心的理念,人们才知道如何去遵守规则和秩序,才知道如何去做好自己的工作。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环境更迭,小的变化可以,巨变不可以。也就是说凡政令就不要朝令夕改。老板改了某些做法肯定有合适的理由,而从属未必明白,而作为执行环节的人,最需要的就是清晰的程序,否则执行起来就很难统一,效果亦未必佳。如果非要“与时俱进”的话,也一定是在道德的、法律的、文化的范畴之内进行。这种改就是在父亲死后将其父亲伟大的地方发扬光大或把自己对父亲的承诺变得更加坚定。
有的朋友说了,屈原不是说要与世推移吗?是的,与世推移不是说推到别人都不认识的地步,凡事当有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固执与坚持,无以成大器。
所以说,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板,千万不要任意更改自己的人生志向,只有人们认可了老板的价值观,他们才会跟着企业坚定地走下去。
结论说,孔子的这句话不仅仅是说孝的问题,而是说一个人是否在生活中确定了他的人生目标并且是否能够坚持的问题。这是值得每个老板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