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里不缺内涵
这是我亲自为班级设计的社旗,已投入使用。今年我做了一个大胆改变,改变了往年“读书社团”的传统,在学校要求的基础上,把班级活动更多推向“实践”,把常规阅读活动涵盖在其中。从名称到内涵到设计,有反复琢磨,也有突来的灵感。
我觉得我们6班的小豆豆更像是一群小蚂蚁——小小的人,却力量大大。我们需要有蚂蚁的勤奋精神、团结精神、奉献精神、探索精神。于是,从内涵中提炼出了我们“小蚂蚁”6班的班级精神——勤奋、团结、奉献、挑战!
二、这里不缺思考
其实,这个班级奖励机制已经是第三次运用了,但是,作为机制创建者的我,似乎只是更倾向于在常规性地实施一种班级管理手段,而它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我似乎很少关注过。然而这位家长的这次偶然分享,让我突然意识到一个自己一直都只是知道但从未很在意过的问题——老师的不经意,学生会很在意。
1.源头
这是本学期班级里第一次开展学生用自己积攒的班币兑换奖品的活动。得奖品者自然很多,得糖果者也为数不少(我们班级奖品兑换不倾向于食品,仅此开学初一次),孩子们当然很开心,但是我认为他们的开心更多的是小孩子喜欢零食、糖果的天性使然,所以,在我眼里,他们的开心,更大程度是小孩子爱吃爱玩的幼稚,我觉得他们对于奖励的意义是不太懂的。然而,这位家长的特别分享,这个孩子的“小夸张”反应,让我看到了:孩子虽小,却也是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的,他们的情感虽充满幼稚,但却是最真最纯,也最是令人感动的,就像这其中的“高兴一晚上”,就像这其中的“一块糖要分给全家吃”。我们的不经意,孩子却会很在意。在老师这里,一块普普通通没有货币价值的糖果,却成了她的宝贝;在老师这里,一种常规性管理机制对孩子来说却是十分满足。
2.细思
这件事让我再次联想到了周二程老师与我的那次谈话,让我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体会,让我觉得我需要再次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就像程老师所说:有时老师向家长反馈的孩子一个在老师这里认为很普通很普遍的问题,在家长那里,或许就是能引发他们焦虑的大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向家长反馈的关于孩子的问题,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很好地解决,反而只是会增添他们的烦恼、气焰甚至是焦虑,倒不如我们老师自己好好想一想,该怎样帮助孩子去改变来得更有效。另外,即使问题挺大的孩子,我们也要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他们得到赞赏的希望。只有让他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他们才会更有动力去往好的方向坚持,否则,长期得不到赞赏,更容易引发他们自暴自弃。所以,无论是与学生相处,还是家校沟通,我们都必须要做一个心思细腻的人,学会与他们共情。
感谢这份反思,让我知不足而后改进。
三、这里不缺成长
最近自己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头秃”。这个一年级,处处是挑战。开学三周,很忙很累,但是庆幸我的“正能量”还保持着占上风,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会了“担当”。从没想过我一个羽翼还未丰满的青年教师竟然还有每天为一群更“青”的小伙伴儿答疑解惑、分享自己仅三年的工作经验这一天。虽然我的经验很青涩,但是我很乐意并毫无保留地陪他们一起成长,毕竟,我们身边还有一位优秀的“顶梁柱”——丹丹组长做“定海神针”。
就像田校长鼓励我们的:痛点就是生长点。我想,眼前的辛苦与挑战,就是最好的成长养料。
电教室的讲台已不是第一次站上,但是,每一次都是对我的历练和成长。本周语文校本小课题开题报告会上,我代表一年级语文组做课题开题汇报。汇报当天呈现出的课题模样,确实是有太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但是这个模样的背后,却是十分艰辛的。先是全盘推翻了开学初初次申报的课题方案,而后丹丹请刘大师做指导,才让我们又重新找到了研究方向。由于丹丹忙于建队日活动,我不得不连夜整理思路,撰写开题报告,小漫也是加班加点帮忙做汇报课件,后续我们又多次修修改改,脑细胞的确是费了不少的。
这一次,小漫也在成长。得到教师读书交流会的举行通知后,我想,还是把锻炼机会留给年轻的小伙伴儿吧。小漫自告奋勇,积极参加,代表分享。她早早地写好了稿子,还用心做了课件,并主动提出让我帮她修改发言稿。小漫很优秀,台上的她沉着、大方、自信,为她点赞!
四、这里不缺感动
我们的6班从不缺感动。温暖的人,温暖的事。有人无偿贡献花架,让无处安放的绿萝有了家;有人主动提出放学后到班级大扫除,让我们倍感幸福!
班级是我家,服务为大家。后有如此温暖的后盾,前锋的我们,怎敢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