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保险行业已经两年多了,但很少能够跳出来察这个行业的运行曲线。感激李善友教授的非连续性,不光给我们原理和案例,还给我们方法论,更重要的是,他还出题让我们来思考自己所在的行业。
如果有研究过保险行业的朋友就知道,从14年开始突然爆发出了很多新的保险企业,就是基于国家政策对保险行业的高度重视。不管是传统的地产,银行,还是新兴的互联网企业,都在大量的涌入这个行业。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现象了?除了国家的支持以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够给企业提供很好的现金流。就像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他们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大的投资额度,就是因为他们的保险公司在为他们输送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但转型的代价也是高昂的,近两年新进的保险企业几乎没有一家是处于盈利状态。一方面为了吸纳新的客户,不得不采用降低价格,这不仅加大了自己的经营成本,还带来了整个市场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他们的销售多数是基于互联网或者是电话营销,很难跟客户建立足够的信任,导致他们也只能销售低保费的保单。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个传统行业当中,特别是在同一个价值网中,领头羊是不容易被超越的,一般的小弟杀进来后,还真的只能吃点残羹剩菜。
在保险行业有一个销售公式:
保费=人力*件均保费*人均销量*活动率
从这个公式来看,不管是提高哪个因变量,最终都能够实现保费的增长。而在同一个销售模型下、同一个培训体系中,件均保费、人均销量以及活动率,基本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很难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提高保费的最快手段,就是增加人力。
因此公司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追求保费的持续上扬。他会想尽一切办法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不管是给激励方案也好,还是在规则中列明增员的利益也好,总会用直接的经济利益来促进这个目的达成。自然而然,这个口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大,门槛就变低了,人越来越多。
但任何曲线都会有一个极限点,不可能长期持续的发展。而且整个营销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又直接导致了越来越多人不信任和不理解。
我觉得下一条曲线,或许真正能够回到保险的本质,就是对财务风险的转移。
一方面,每个客户的身体状况都会有所不同,对应的风险也会有不小的差异。所以保费的定价应该是以风险为基准的,采用差异化定价。
另一方面,销售队伍真的应该往专业的方向去发展。不应该是为了赚钱而去销售高利润的产品,他的价值应该是为了转移客户的财务风险,然后自己再收取合理的服务费。
随着风控体系的完善,随着健康管理的提高,随着精英团队的扩大,我相信下一条曲线一定会让绝大多数人都能从保险中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