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会有这样的困惑?对于历史总是提不起兴趣,看到大部头的文言文就打退堂鼓。
或许作为理科生的你总是畏惧文科的一切,或许作为现代的你总觉得历史太远。
但熊逸老师对于《资治通鉴》的串讲或许会让你改变原有的看法,这就像一位老朋友和你谈论史学又不局限于此,他能把源头活水给你娓娓道来,也能将历史变成悬疑小说勾起你的探索欲。
而这套熊逸老师的《资治通鉴熊逸版第3辑》从秦朝讲到汉朝,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串讲,有它源于《资治通鉴》又不局限与《资治通鉴》本身的独特,里面的各科知识和历史思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与实践。
而对于这本书不妨就从陈胜吴广起义说起。在我们的历史书上陈胜、吴广起义只是几笔带过,而在本书从陈胜吴广的佃农身份到大泽乡起义的原因一再探寻步步深入看到一个王朝灭亡一个王朝兴起。
陈胜吴广一行人被派往戍守渔阳,在途中经过大泽乡的时候下起大雨要延误抵达期限。原来一个号召起义都能这么有意思,因大雨推迟到达,陈胜吴广借此机会聚拢人心反秦,利用秦法严苛来游说。
也许你会疑惑为啥他们不直接逃走?
反正到了戍边也是死?
何不就此逃命一了百了?
秦法严苛加上天下苦秦久矣,大家十分相信陈胜吴广提出的未准时抵达渔阳必死无疑这件事情。
但事实真得如陈胜吴广说得那样,没有准时抵达渔阳戍边就会定为死罪吗?未必。
熊逸老师搜取相关文献对《徭律》做分析,其中并没有延期就处死一说最多也就是有所惩罚,对于部分人员还允许中途逃亡。
但仅仅只是这样吗?还没完。
《徭律》是在秦始皇时期还是在秦二世胡亥时期呢?
秦二世将法律变得更为严苛了这个《徭律》还能不能作为判断依据呢?
再加上陈胜这队人不是服徭役说不定对应的法律不是《徭律》呢?
你看一个陈胜吴广起义熊逸老师能给你这样分析带你探寻是不是比直白的历史陈述更有意思。但是基于大家都能被陈胜所说的秦法怔住,也有可能是胡亥上位和赵高一起把秦法改得严苛以至于大家听到秦法就能谈虎色变而必须遵循。
如果历史书这样解读是不是就像是看悬疑小说一样?那这样我们是不是对于历史又有新的看法。
要说还有什么?
那就是文中提到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话凝聚900人一同反秦,让陈胜从草根佃农逆袭称王,同样也让他称王道路重重受阻。
在派武臣、陈馀、张耳反秦收取赵国之后,由于陈胜没有处理好同陈馀和张耳的关系,加上周文反秦失败,各地由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各处兴起称王,这也为陈胜称王埋下重重隐患。
陈胜吴广起义是这样,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看这套《资治通鉴熊逸版第3辑》不单单是看秦汉的历史,你同时能追随熊逸老师求证历史探寻其真相的底层逻辑,而在解谜的过程中还能学到不少知识。所谓读史使人明智或许就是这样,或许《资治通鉴熊逸版第3辑》也能激起你读史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