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是听故事一样,那些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往往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远大的志向。
譬如说,我新近读的比较多的王阳明,十几岁上就开始明白读书是为了作圣人。
让我们回看一下这件事情:
有一天王阳明突然问先生,何为人生的头等大事?
先生告诉他,读书、登第、做状元,最好像你父亲那样,成为状元,那就是人生头等大事。
王阳明怀疑地说道,读书、登第恐怕不能算是头等大事。先生问他,那你说什么是头等大事?王阳明说,读书做圣贤,那才算得上头等大事。
这年王阳明大概十二岁。
抛开人们作传喜欢美化这一习惯不谈,我们不得不承认,真的会有一小部分人表现于众不同。
这个叫做志向的东西,就像一棵种子,当它正常生长,终至于成就为参天大树,或许,从始至终,它都与花草有本质的区别。
虽然说,众生平等,但差别一直矗在那儿,不可抹杀。
我们继续来看,凡是一个有着卓越贡献的人,几乎都是经过数十年如一日地在一个细分领域里浸染,心无旁骛,从一而终。
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这里就不再例举。
我们来粗浅地归结到一点,好像是符合一个人如果在一个细分领域里倾注越多的心血,花费越多的时间,做出贡献的概念越大。
就像我们前面提及的王阳明先生,从十二岁开始,他就真正为自己做圣人这个中心思想做文章。
“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
表面上走了弯路,实际恰巧体现了王阳明先生所说的“事上磨练”,强调积极做事,有益于自身、他人和天下,以此磨练自己的心性。
才会有之后的龙场悟道,有了“吾性自足。”
现代不是有人把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吗?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此开始显现出来:有人终生都没有确定自己的赛道,完赛就成了一种奢望;有人确定了自己的赛道,但是半途而废;有人历尽艰辛,终于站到了终点。
人生这条路完成?还是没完成?是否穷尽了自身的可能性?
差异就是那么大!
绝大多数人至死也完不成,因为他们明白得也迟,等明白了,年龄已经不小了,却已经不敢尝试,哪怕尝试也很肤浅。
“燕雀安知鸿鸪之志?”
这种认知上的差异,才是可怕的差距。如何去抹平这种差距?
自然是教育。
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拉升自己的认知高度,辅以持续地践行,不一定成功,至少存有希望,至少在回首往事不至于那么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