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鬷嘏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诗经上说:“坐在你的房间内,一定不能做出对不起房间内西北角那神明的言行举止来。”所以君子就算没有做出任何动作,他的表里一致的仪态让人尊敬,他没有说话,但是他的行为让人信任。
诗经上说:“祭祀祖先是不要说话,四季更替不会争先恐后。”所以君子不用奖励,百姓就会勤勉地工作;没有表现出怒气,百姓已经被鈇钺的刑具所震慑。
诗经上说:“不向是世人显现的是天道的法则,君王根据制订各种法律来体现天道法则。”这就是为什么将君子坚定的相信恭敬处事可以让天下太平。
诗经上说:“你心中明了高尚光明的德,不要大声喧嚣在神色上表现出来。”孔子说:“在大声喧嚣和神色上来教化百姓,属于低级的手段。”
诗经上说:“天道法则叫好像那轻车上装饰的羽毛”羽毛都还按条理来生长呢。“上天承载这日月星辰,从来没有发出声音,也没有任何气味。”这个无私的品行是最高的。
这一章中庸的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经上的诗句,来说明君子要效仿天道法则的没有任何动作而受敬仰,无言而守信。安静而天地万物个体运行不息,不怒而天地万物个体威服,没有显现自己的任何法则,而天地万物个体自己去遵循,既不发出巨大的声响,也不显露任何的颜色。天地万物个体就自动按照天道法则来运行。
这个观察领悟的论断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其实天道虽不可见其全貌,但天地万物个体运行变化的总和就是天道,地球上空的风雷雨电,反映的是太阳作用于地球上空和地面所造成的大气环流,可以算着是天道在地球上的声色的显现。这些大气环流影响了地球上的生命的产生,壮大,活动,消亡的历程。人类是在这诸多变化关系中的一员。君子又是人类当中体察感悟天道最为接近的少数成员,只能在人类群体即百姓和与人类相关的生命体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用以引导和支撑人类的和平繁荣发展。中庸的作者要求人类的君子效法天道,实在是有点超出了君子的能力。所以,历代的仁人志士,尽管试图按照中庸的要求来修炼自己,以求得接近天道,泽被苍生。完成天命所赋予的责任。其实与其说是天命的赋予,倒不如说是人类君子的自我要求。
所以行文至此,中庸的作者难免露出了人类的缺陷,那就是企图通过人类的君子自身的修养来扛起天道的责任。未免陷入狂妄的自命不凡之中。这是我们学习中庸到了这里需要警惕和纠正的地方。我们不否定中庸规定提倡君子要做到尽善尽美,但是天道所创造的天地万物个体尚且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更何况是受五感六识限制的人呢?我们主张不断地探索自然,优化自身,也愿意以天下为己任。但是觊觎天道,企图以人身而达天道,是幼稚的想法和做法。
中庸的解读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