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是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合作完成于1934年的一本书,旨在对中学生写作提供指导。
该书文体比较特殊,采用故事体形式,以几个主要人物,如语文教员王先生,中学生张大文、周乐华、周锦华、汤慧修等,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读书学习问题为主线索,系统概述语文学习中记叙文、议论文、政论文、日记、书信、诗歌、戏剧等基本写作范式,以及如何选择名著、查阅辞典、做读书笔记、修辞技巧等相关知识。
整部作品风格活泼,连缀以一二八事变、淞沪抗战等重大事件,兼及描写国难当头现状中,教师、工人、职员、学生等社会中下层群体的生活状况,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时代性。同时,浅显易懂、深入浅出、严谨洗练、准确精当,可以作为语文学习和写作者的入门和范本。
闲暇之余读过该书,收获经验如下:
一、读书须读出作者的经验。文章都是作者内心经验的产物。经验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面的经验,一种是内部的经验。外面的经验,如科学知识、景物状况、事件叙述。而内部经验,是作文说话的人对于景物的主观感知、感受、感想。外面的经验差不多人人共同,内部的经验却各人不同。非得读者思想认识水平达到相当程度,方可理解作者经验。这也是为什么古文难读,名著难读的原因。
二、文字表达知情意。我们内心的作用,普通心理学家把它分为知、情、意三种。知是知识,情是感情,意是意欲。对于一个事物,明了它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这是知。对于一个事物,发生喜悦、愤怒或悲哀,这是情。对于一个事物,要想把它怎样处置,这是意。文字无不是在表现这三种状态。
三、记叙和描写的不同。例如游记,本来有两种写法。把走过哪里、到达哪里,看见什么、听见什么,平平板板地记下来,这是一种方法。依自己的感觉,把接触到的景物从笔端表现出来,犹如用画笔作画一般,这又是一法。前一法是通常的记叙,后一法便叫作印象的描写。
四、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想要得一个“新”字,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五、小说如何定义。小说的作者把意义寄托在故事的叙述上,并不特别说明,让人家看了他的叙述,自然省悟到他的意义是什么。叙事文便不同,本质是事情,叙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说的本质却是作者从人生中间看出来的意义,叙事只是它的手段。叙事文好比照相,只须把景物照在上面就完事了;小说却是绘画,画面上的一切全由画家的意识、情感支配着。
六、如何做读书笔记。明清以来,读书笔记很多,著名的如《困学纪闻》《两般秋雨庵随笔》《竹叶亭杂记》,近当代以来,周作人等大家,更有名作无数。笔记的本意,原为了记述读书心得与研究结果,以备将来查考与运用,全体却须简洁,和普通的议论文不同。不需词藻修饰,以简短朴实为宜。
有些文章读起来觉得雄健,有些文章读起来觉得柔婉,但怎样才会雄健,怎样才会柔婉?如果能从中发现出若干法则来,就是很好的笔记。喜欢读小说的,小说开端和结末几行的文字,作者往往费过许多苦心才下笔。我们都看过许多小说,它们的开端或结尾共有多少写法,也可当作笔记写记出来。读了某篇文章、某首诗或词,觉得其中有几句是好句,如果能说出其所以好的理由,写出来也是笔记。
七、文学作品要使用积极的修辞。修就是调整,辞就是语言,修辞就是调整语言,使它恰好传达出我们的意思。说的东西是具体的、情绪的,不但要把意思说得明明白白,还要把情景说得很活现,这样利用感觉要素,积极地使用所说、所写的语言增加文字力量,在修辞学上叫作积极的修辞。
修辞的方式,叫作辞格,如譬喻格、拟人格、层递格、讳饰格、铺张格。相反的事物说在一起,使它们交映成辉,就叫作映衬格,例如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修辞方法千变万化,但其实不离情境二字,就是事情的形象、环境,所居的地位、所处的时代、所有的心情、上下文关系等,通俗讲就是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总体以合情境为好。
八、先读文学再读文学史。胡适的《哲学史大纲》本是好书,但未读过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原书的人去读,实在不能得很大的利益。先读些诗经以及汉以下的诗集、词集,再去读诗歌史;先读些古代历史书籍,再去读古史辨。单就文学来说,便是先要接触了文学作品,然后阅读文学史,才有用处。
以为文学史里所采辑的必然是代表作品,其实不尽然,或者说,至少上一半的当。有些编辑者对于作品的评论,不是说这一篇多么优秀,便是说那一篇多么雄健,都是不着边际的形容词。所以,要读历代的代表作品,要体会作品的真味,与其去求教文学史,还不如去求教比较好的选本。
九、关于习作。写文章可以分应用之作、习作、创作三种。书信、报告、总结是应用之作;作文是习作;自己择定了题材,自由地无拘束地写出文艺作品来,便是创作。习作只是法则与手腕的练习;应用之作只是对付他人和事务的东西;创作才是发挥自己天分的真成绩。
十、关于文章风格。司空图的《诗品》是关于风格的研究,分为二十四品。但并不限于诗,鉴赏文章也可以用作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