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本质上是一种实现哲学,那自然实践,你就分为个人的实践,或者是在公共场合,政治领域的实践,所以对于儒家知识分子来说,从政也是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环。
那么儒家的政治到底是什么呢?仁在自己的人心中的时候被称为仁心,推及到父母兄弟表现出的孝悌可以称为仁行,推及到政治领域也就被称为仁政。
孟子认为仁政应该分为两个层面,也就是:“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意思是说,如果只有内在的一颗善心仁心,那么并不能很好的从政,一个国家如果只有一个法律体制,一个政治纲领,那么也并不能让这个国家就欣欣向荣。所以孟子认为仁心和政治共同组成了仁政,这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失去了仁心,那么政治就会变成法家的严苛宪法,如果失去了政治纲领,那么也可能会再次闹出如同宋襄公那般的笑话。
那么孟子为什么会认为法律体制和政治纲领如此的重要呢?其实用这两个词来解释孟子对于政治的思想时,这两个词的释义也就和今日的释义不再相似了,更准确的可以称礼法和阶级统治,孟子说:“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一说春秋五霸,大家往往想起的是如同齐桓公这般的人物,一般人可能会认为,桓公不应该是维护天下正义的人吗?这符合儒家对于人需要有仁的要求啊,为什么会被称为罪人呢?因为正如我前面所讲,儒家也认为政治是需要体制的。那么齐桓公在哪一点上违反了体制,或者说阶级统治的规则呢?那是在侵伐诸侯时的僭越。本来如果有诸侯国为为了仁义,让老者不能养老,国家“掊克在位”,那么天子便会罚他,因为这是讨回正义的战争,所以也被称为“讨”,可是春秋五霸却站在诸侯的位置上去,侵伐其他的诸侯,其实就是对于天子位置的僭越。同时春秋五霸想要去侵伐其他的国家,也并不是根据自己的仁心而发出的,更大可能是因为想要吞并天下,可是因为实力不够,所以采取这样的方法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当然不管怎样,五霸这样的行为至少还是为了维护正义而做的,到了今天(孟子的今天)的诸侯,却全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去行事,如果对自己的国家有利代价却是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那也并不会选择为了维护某一个游戏规则而不去做,至于大夫就更是这样,君王至少还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利益去行事,而大夫往往就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行事,所以说从三王到五霸,到今之诸侯到今之大夫,可以说是一个比一个差。
如此来看,五霸的行为也就不仅仅是僭越天子的问题了,可以说正是因为五霸的行为给僭越之路开了一个开端,有了五霸的僭越,才有了今之诸侯的违礼,才有了今之大夫的为一己之私利,让今天的诸侯互相侵略,只为了获得更高的地位,不把天子放在眼中,这是一切不好的开始。
所以说在孟子的理念下,如果我们在为政的时候有正确的政治体制和仁心,那么就可以展现出一副国泰民安的情形。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当时的很多诸侯都邀请孟子去他们那里做官,正是因为对于孟子所说的天下大同的社会有所期待。
可是往往他们在请到孟子来到自己的国家之后,就发现了仁政的问题,如果在一个大家都遵守规则的时代,那么仁政固然能呈现天下大同,可是在战国这一个人人的僭越礼法的时代,某一个国家想要去维护天下的规则,就是引火烧身,枪打出头鸟。
那么仁政难道就实行不了吗?固然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在制式的时候将真正推行的很好的君王和事情,可是难道在乱世,仁政就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和作用吗?这确实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当然同时仁政也有不可否认的自己的问题,那就是完全把是否能国泰民安寄托在了个人的德行上,而个人的德行又是极为不可靠的,并不一定是所有的君王都能把应然变成实然的状态,是否能有所改进,也确实是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