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8王子
7轮打卡下来,借第30期打卡总结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
一、我给自己当妈妈
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绘本书,是在7年前。
那时我刚怀孕,一心想着,孩子生下来后要用心陪伴,绝不让孩子的童年像我那样,没有母亲,又被父亲忽略,造成我至今内心缺乏安全感。
因为没被管过,人生40年也走的跌跌撞撞,太多弯路,眼界低也没格局。
无论自己读、还是陪孩子共读绘本,我都能很快安静下来,不同别的家长,无论一本书孩子要求我讲多少遍,我都能耐心讲述。
绘本看多后,对于图画的感受也明显提高了,有些绘本让我哭、有些让我笑、有的让我惊叹……
我就想,为什么会这样?
绘本指导书里对图画书的解析,不足以解决我内心的困惑,于是我渐渐开始留意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
读完阿德勒《性格的塑造》、孙瑞雪的《爱与自由》、武志红的《家为什么》…
我终于明白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安来自哪里,知道自己性格形成的源头是什么……
并且,去和同我经历类似、家庭背景类似的朋友交流,去验证书中知识,也是去理解自己。
我发现个规律,那就是,很多妈妈不希望自己缺撼的童年被孩子再行上演,所以我们在孩子身上“代偿”。
只有我们足够了解自己,才能通过孩子正确代偿自己。
我在给孩子做妈妈的同时,也在给自己当妈妈,获得过母爱的孩子,心灵才不会匮乏。
通过爱孩子,来爱自己,40岁,内心终于安宁。
与其说机缘巧合的去读心理学书籍,不如说是学习绘本知识带来的必然结果。
2、延伸出对儿童文学领域的喜爱
由于对绘本学习的深入,我还喜欢上了读童书。诗歌,小说、绘本、童话入手了不少,有的是电子书、有的是从借阅书。
首先把王尔德童话都读完了,还给孩子念一遍过,小时候,觉得王尔德的童话没有安徒生和格林的好听,如今重读,和当年感受大不相同。
随后又去读童书小说。
之前,我几乎没有读过童书小说,小时候没得读,长大后不愿读,我一直以为童书就是马小跳、米小圈之流。
但读绘本带给我的美妙感觉,促使我尝试读童书小说,先从纽伯瑞大奖小说开读、《不老泉》、《100条裙子》、《兔子坡》……(都是和女儿共读)
越读越喜欢,越喜欢越读,家人常打趣我“学历太低的确不好,看书都只能看小孩子的书。”
我却觉得,儿童文学一点也不比其他文学领域逊色,能读懂童书的人,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儿童,一种是心理住着儿童的人。
三、垂直领域深耕 输入+输出
报考绘本讲师的人,无论是多数的宝妈,还是少数的宝爸,都是高层次的家长,为了孩子愿意学习和改变自己。
尤其不少绘本讲师,要么有自己的绘本馆,要么有自己的早教中心,或者培育机构,完全可以借助绘本讲师的优势,建设自己的个人品牌。
我会把自己的绘本打卡作业、读书和实践中获得绘本知识,在网络平台输出,简书、豆瓣、知乎、头条……基本每天写字在3000~5000字之间。
常有人问我,这样持续写有什么用?这样持续打卡又有什么用?
实话的说,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先行动呗!功不唐捐,总会有用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