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先生的手机坏了,临时拿我的手机救急。等他出门后,才发现我的诸多卡都未打,怎么办呢?
他不回来,也没办法。没有手机的时光还真不适应。于是,我开始收拾房间,给花浇水,然后打开电脑看了几集奇葩说和脱口秀,最后写了一篇日志。
这种放纵让我一种轻松,很久没有这么惬意了。
以往总是被动的完成作业,也没有干多少事,而往往都会拖到临睡觉才能完成,感觉也非常的累。
我本是个积极向上的人,为什么日子里总是弥漫着消极的味道呢?
其实是我太焦急了,看着别人成长飞速,强迫自己也去做很多事,自我强迫,是很被动的,所以我不快乐,反倒会在鸡血消耗完的几天郁郁寡欢,或者陷入过去自动播放模式里出不来。
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会有幸福感。
因为女儿对画画的好奇,激发了我内在对艺术的兴趣,是的,它被埋藏了很久,虽然我不懂得欣赏的要领,但是那种喜欢是真切存在的。
这就像从一个点,然后到一条线,一个面,让它们形成一个整体,呵护自己的兴趣,就会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
放纵自己去做去探索,看书看视频和朋友交流欣赏美景,开拓视野,允许自己有份闲情逸致。
就像我允许女儿去做任何她认为好玩的事,哪怕是把家里弄个底朝天,保持心情的愉悦,最后归位就可以了。
我从小喜欢文学类书籍,为了让自己有所长进,很久很久都没有翻过此类书了,以为看这些书就是浪费时间。其实,我以为的以为并不一定是正确的选择。
《哈佛幸福课》的作者说“成功并不一定就会让人感到幸福。”
努力强迫自己迈向成功难道就是自己追求幸福的方式吗?
不是,只是我忽略了自己真实想要的东西。
陪女儿玩时,心里总是想着没有干完的活,一不留神,可能就会错过价值一个亿的属于我和女儿的快乐时光。
此刻,我想到了专注的意义。过去的很多时间中,我们感到压力山大,也许是缺少专注的投入的态度,因为分心,因为想的多,所以才会那么累。
“世界那么大,我只想到处看一看。”这句流行的话语让我的心再次轻松起来,是啊,我们此生来的目的,不是负重,而是玩。怎么玩呢?做各种好玩的事。
吴伯凡的《认知方法论》里提出的一个概念“盲维”,让罗胖想到“幽默”,因为当我们的认知思维从原有的模式跳脱出来,突然扩展了维度,由于和原来想的不一样,产生了愉悦感。
其实做任何事也一样,当我们转换思维的维度时,不仅扩展了思路,还会让自己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珍惜内心的愉悦感,来发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