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与再读最大的区别是:着急的想要从中获取直接能上手的技能,使得初次阅读快速,但不及深意;再读时,发现原来文献综述可以做得像在讲故事那样的清晰,没有数字的堆砌,没有讲大道理那么空洞,而是娓娓道来,于是对作业相关理论、历史发展顺序和代表人物都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还超级随了我的心愿,将整个体系用表格清单给罗列出来了。
在第一章中主要讲的是作业的内涵与价值,本章中主要讲作业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
“现在的根,深扎在过去,而对于寻求理解现在之所以成为现在这样子的人们来说,过去的每一件事都不是无关的。——莫里斯·克莱因(M.Kline)”
过去(全是国外的)
历史上不同专家作业设计思想之间的共性与个性观点的基础上,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
(1)作业即游戏活动——福禄贝尔、蒙台梭利——主要针对幼儿教育
此种思想,某种程度上把重视现实和发展想象对立起来了。比如,一年级的小学生看到算式4+2等于几时,起初借助实物来摆出结果是很好的——既能得出答案,又能在脑海中留下印象,便于之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在脑海中想象用小棒拼摆的过程;可如果每次出现这样的题都用实物来拼摆的化,就可能让小学生养成依赖实物的思想,离开实物就算不来。
(2)作业即教学巩固——赫尔巴特、凯洛夫——在巩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确有着巨大的作用
赫尔巴特最著名的观点有两个,一个是关于“意识语阈”;另一个就是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见书P27).
凯洛夫提倡“五步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小结——布置作业”。
(3)作业即学习活动——杜威、克伯屈——杜威提倡“建构式学习的理论”、克伯屈以“设计教学法”而闻名(感觉有点像现在火热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在这一章中,有一段两次阅读都很感兴趣的地方:
克伯屈根据设计教学的思想,将活动分为四种类型:
“消费者的设计“目的是消费,如欣赏一篇文章并写出评论等。
“生产者的设计”目的是生产,即通过某种活动证明一种观点或实施一个计划等,如建造一个模型,写出一篇文章,设计出一个海报,等等。
“问题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已有知识经验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如思考蜡烛为什么能够燃烧。
“练习设计”是为达到某项任务或者获得某种程度的技能而设计的专门任务,如打电话练习口语,抄写字词达到记忆熟练、识记公式与符号等。
杜威关于学习的三个发展阶段
(4)作业即评价任务——泰勒、布卢姆(布鲁姆音译)——强调作业的诊断、反馈和调节功能(为了改进学习的作业设计)
从古至今,不同的思想迭代升级的过程中,日趋优化,至臻至善。为什么没有中国的精神呢?外国的就一定比中国的好吗?目前我们区域内作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大部分人还是在对标测试,以测试试卷的题目类型为风向开展教育教学,设计教学。如何通过改变对“作业”的态度来实现作业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引导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