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的过程本身也是全面育人的过程。正如杜威所认为的,作业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否则就会沦为技术性的作业。应该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智慧”,让学生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在作业的过程中培养情感和道德。
确定课程视域作业观,不仅因为课程视域作业观是作业问题的现实诉求,而且也是作业思想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因为课程视域作业观更加符合未来作业的价值追求且是对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综合反映。实际上,在作业领域还有很多需要不断深化研究与实践的问题。比如,通过线性回归的方式,我们已经证明了作业的针对性越强,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因此在大班额集体教学的背景下,如何真正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作业,就显得越来越迫切。又如,如何让做作业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诊断、评估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的过程?这是一个更加有意义的视角。目前,因为作业设计缺乏体系,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特征的分析,作业往往会表现出碎片化、零散化的特征。如果今后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能够站在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角度来进行,则是作业革命最有价值的转变。比如,作为作业的阅读素材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提供的资料的科学性、文学性等,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学习新的知识、产生兴趣,感受评价不是在输出自己原有的所学,而是在输入新的学习内容的过程。再比如,设计的作业要前后有关联,教师要有意识地搭建“脚手架”,让学生通过前后有序的学习,学会相关的要求;作业设计中可以提供一些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各种能力,包括如何获得资料、如何做笔记、如何做批注、如何记录自
己的困难等,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获得不断生长的能力,避免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作业设计与实施不应该仅仅在教学论、课程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还可以结合社会学、心理学进行研究。比如,跨学科作业如何更好地设计与实施?作业难度和结构怎样才更合理?作业的契约式管理如何开展?教师如何实施作业讲评课?不同教龄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如何提升?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作业设计与实施究竟有何差异?
虎年新学期,结合《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所获得知识,作业研究与实践,实际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