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卓越学习表现现代家庭智力教育与潜能开发

前序:

这一期的深研是在儿子陪同下一起参加的。我们提前一天来到无锡,参观了灵山大佛。课程结束,晚走一天和儿子来到苏州感受了园林建筑以及苏州美食。儿子陪伴我试换了各式旗袍,给我随手美拍了很多照片,满足了我多年来的旗袍梦。

现在坐下来写这篇作业,有些感叹时间的流逝。起身为自己泡一杯咖啡,我喜欢身心愉悦的坐在几前写作业。

来来回回复听深研课程,大体了解了老师的授课逻辑,第一天讲述了今日之教育,今日之我们、今日之孩子,造成今日之困境的前逻辑,从文化属性,教育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不同角度论述。第二天讲述了基于认识自己,我们如何平地起高楼?我们有什么没有什么,如何建构?感恩杨老师的高屋建瓴。让我有幸聆听,让我在想依靠梯子的时候,他帮我打下了坚实的地基,修建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仅就我的理解,梳理课程


一、前逻辑,倒错,捋一捋

我们在上一期《造就卓越学习表现—现代家庭智力教育与潜能开发》学习了前逻辑,后逻辑。影响前逻辑的几个概念以及思维方式,例如:概率和确定性;事实逻辑和心里逻辑;倒错感来源于空间(方向)、时间(时差)、认知结构的混乱。这一期老师主要讲述根植于我们“文化”上的限制,桎梏了我们的观念。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愿望,那么请问在孩子成龙成凤之前的难点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要有意识觉察问题背后的问题。

1、问题背后的问题,也就是想法,潜意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前提他们就是龙凤,若不是,想也不是。若是,不用想他就是了。我们的前提假设孩子不是龙凤,我们希望通过教育他们变成龙凤。

举个例子:你永远无法宽恕一个有罪的人。宽恕的前提他有罪,你去宽恕一个你认为有罪的人,本身就是悖论。

恨铁不成钢:前逻辑是铁,你想让他成为刚。预先假设是破铜烂铁,炼制成钢,你觉得可能吗?

结论:所有事件都是我们创造出来的。想法创造行为,结果反推你的想法,印证想法

概念:自反性,就是思和行的反复循环。

你怎么想就会怎么做,你做出的结果就会反推你的想法,想法产生行为,行为创造结果。结果印证想法,闭环。

2、 创造我们的想法的前逻辑是什么?

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一种“文化”中,这种文化是根植于我们生活环境里,根植于我们的生命基因中的。这种文化就像鱼儿生活在水中一样自然,就像青蛙在温水里一样安逸。没有不适,只是在遇到问题时,我们会百思不得其解。

例如:形式上的文化人

带着眼镜,口袋里插着几支钢笔;说话文邹邹,我们把语言的形式当成内容了。还有一种就是确实上过学,在学校学习各种知识,同时被知识规范着、制约着。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把学习的形式当成内容了。

再有一种人他本身就是文化的象征,例如孔子、苏格拉底、佛陀。一言一行都是文化,这种文化规范着所有人。

形式上的文化人是外在行为的模仿,无意识无觉知;上过学的文化人是有意识无觉知,循规蹈矩照章办事;代表着文化的文化人是规范文化、制定制度的人,他们是随心所欲不逾矩,代表着主体人的自由意志。

思考当下:我们都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你有自由意志吗?一群没有自由意志的人想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的孩子,可能吗?

3、纵观我们的教育目的

考大学,选专业,为了将来好就业。在选择专业上一切为了有用考虑,我们的思维方法就是“有用“。干的所有事情、学的所有课程,都是为了有一天能够交换更有用的价值

嫁汉为了穿衣吃饭,当官为了荣华富贵。在实用主义的教育观里,看什么都像物。在这种环境久了,就会适应这种桎梏。就像练瑜伽收腹提臀,时间久了就会成为习惯,感觉很舒服。但是一旦习惯放弃,再收腹提臀就会感觉很累。我们的教育观是被实用化了的。干什么有用就行,没用就是不务正业

杨老师说,上大学选择什么专业都很好,只要是你喜欢的就行。在大学里主要学习的是思维方式,跟随名师学习他的心智密码。不单纯从技术或者某一个知识点,而是从整体、从系统学习,全局考虑,拥有看问题的整体视角。

记得公司当时考察中层干部,要求必须具备大学学历。老总解释不是说具备这个学历的人的知识多么重要,而是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没有上过学的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接受能力不同,面对问题解决方式就会不一样。当时不理解,今天看来还是让我醍醐灌顶的。

不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怎么能解决一个单独的小事呢?

看不到一个整体的人,怎么能够帮助一个侧面的人呢?一个休学在家的孩子,只看见休学,没看见孩子的成长史,怎么能够帮助他呢?

应如,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

当上大学选专业就是奔着就业走的,就偏离了上大学的意义。用一个价值评判多元的价值,就看不见层次丰富的人

妈妈说年轻的时候感觉长得像陈红那样的明星才是漂亮,今年中秋晚会看见莫文蔚感觉也很漂亮,但是在年轻时就欣赏不了这种美。可见对美的欣赏也是随着年龄、阅历增长,也会从一元走向多元。

(1)人是存在者的存在,你这辈子怎么过是由你的人生观决定的。在我们过去的文化观念下。人生观就是过有用的一生,干什么都是想着有用的.

(2)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社会目的;

(3)我们的道德观就是面子问题,做什么事都是给别人看的。我们的道德目的就是把自己修没。

我们的世界观走向了权威,谁说话算话谁代表了权力,权威就是真理,官大一级压死人。

总结:我们在耻感文化的背景下,我们活给别人看,死给别人看,我们的一生是给人看的一生,三观构成了我们观察世界独特的视角,规定了我们看问题的视域。所以看见视域以外的东西就太难了。

4、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

我们和美国的教育差距100年,一个国家的命脉背后都是有文化支撑的。美国的国家精神由古罗马精神支撑,个体精神是古希腊精神支撑的,教育是由宗教支撑的。宗教生活走向信仰,个人生活走向自由。古罗马精神,古希腊精神,宗教三条腿支撑着美国的教育

中国的教育只有一条腿支撑,同时还要处理精神生活的问题。面对差距,我们要知彼知己。我们不能沉醉在自己的文明里,要看到西方的优点学过来。

犹太名族唯一一个让我们见识到让教育呈现力量的民族。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者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的教育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

(2)教育者必须虔诚,如果不虔诚就会变成劝学。

(3)对人的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前进,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4)对教育问题的反思要追溯到教育的目的上去。我们正在经历的教育都是你创造出来的,他背后投射出来你的教育目的。

(5)对教育的理解必须基于对人的理解。

(6)教育不是把人培养成天才。而是让天才能够像天才一样成长,有尊严的成长。

(7)正式通过教育,真正的人性得以释放、培养、成长、创造。

中国人最难的是没有信仰,如何才能有信仰?

我们宗教信仰的原型是家文化,我们对妈妈的情感更接近于信仰。我们信仰妈妈。

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教会人怎样生活,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完满生活不是目的,它只是检验的手段。生长并导向进一步生长,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结果是检验过程的手段。过程之外,别无目的。

二、妈妈有信仰,孩子有力量

1、妈妈作为一种信仰存在,一是身体子宫的存在,二是精神子宫的存在。

子出生时经过产道的挤压时,出生时会更健康。那么作为孩子的精神子宫存在,由于妈妈们之前的无知,也可以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存在,在孩子进入社会关系时,由于精神子宫的残缺,导致生产出来的孩子精神生活是残缺的无力的。这也是当下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

妈妈要活成一种信仰,唯一具有超越感的情感呈现就是孩子小时候对妈妈的爱。

记得我小时候,妈妈单位的叔叔们都说我是捡的孩子,我的母亲是东北的一个大姑娘,长得既漂亮又有钱。那时妈妈正怀着弟弟,我很害怕,害怕妈妈从此把我送走了。我记得我很认真的和我妈妈说,我不要东北的妈妈,我只想跟着你们生活。事后妈妈笑话我傻,说都是大人逗小孩玩的,我这才放心。孩子从来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不好而不去爱妈妈。过去闹饥荒,孩子宁愿饿死也不愿意离开妈妈,这样一种情感接近于信仰。

左龙分享,在他高考结束后,看着自己的高考成绩,妈妈和他说,无论成绩如何在妈妈这儿,他都是最好的。只要有妈妈一口吃的,就缺不了他的,我的眼泪刹那间的流淌。今年儿子高考,我也碰到了这样的情形。可是我却没有左龙妈妈的底气,没有左龙妈妈的涵容。面对儿子高考选专业,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就业,没有顾及儿子的喜好。好在儿子是一个有独立想法的人,他虽然不和我们反抗,但是他的不愉快、落寞、痛苦,我全看在眼里。母子连心啊,直到这次在无锡,孩子才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想法。我从起初的不理解,到自己内心的怯懦,以及苦劝孩子,到最后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听从内心深处的声音。苏州回来之后,我和孩子的关系真的是到了可以交心的感情了。儿子愿意把自己心底的秘密和我说,而我面对儿子,那种从心底的信任和爱开始升腾。左龙说,说实话不丢人,而说实话的底气是来自妈妈的涵容,来自亲人无条件的爱啊!

2、孩子进入社会化的条件

(1)妈妈精神生活快乐,会反馈到孩子身上,呈现出孩子能够在陌生环境下快速建立伙伴关系,妈妈是家里的精神之点,是精神力量的源泉。

(2)当妈妈成为了孩子的心理容器,孩子的内心是充满安全感的,在此基础上会扩展出与伙伴关系的融洽,伙伴关系是人从家庭进入社会的起点,再次建立了社会责任的基础条件,当一个人拥有社会责任的时候就会激发自我能力的增长,内驱力的产生。一个有能力的人在群体中是有历史感的,进而驱动使命感

(3)能力提高的同时,会让人产生理性认识自己的渴望,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一个人越能理性认识自己,越会知道自己的渺小和无知,越会谦卑,就会尊重一切人。他的人格就会越趋于完善。一个人越能深刻理解自己,他就越能深刻理解别人。

今天孩子学习出问题,全不是能力问题。社会化没有完成,能力无法提升。而进入社会化的基础条件就是妈妈对孩子的涵容能力,成为孩子的信仰。所以,妈妈的精神生活丰富,妈妈具有自由精神才是我们当今妈妈修炼的主题

3、 信仰是关于生命本身价值判断的问题,我们如何活成孩子的信仰?

(1)我们就像孩子的一面镜子,让孩子每次看见你,都能看见最好的他自己,你就活成了孩子的信仰。

(2)我们眼前的别人都是对象化了的你自己。我们要超越一个人的价值,首先你自己要创造自己的价值,体验到价值。于孩子而言,妈妈的样子才是孩子成长的动力。我们努力的样子比告诉孩子怎么做有意义的多了。

(3)以其无私故而成其私,在无意义中闪耀着某种光辉。

(4)一个有自由精神的人是有无限选择的。

(5)你以什么方式在场就会以什么方式敞开;你以什么方式敞开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真实的人生就是相遇,我们与孩子有没有真实的相遇,在于我们自己敞开的方式!做一个绽放的自己吧!

(6)教育别人的前提是先教育自己

(7)放手去爱吧,让孩子自己成长就好了!

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它给我们带来了光芒和生长,但它从来没说你看我有多么伟大,我的光芒照耀大地。它仅仅做的就是存在着,该做什么就什么,仅此而已。亲情、爱情亦如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