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上说,“青春期”是指由儿童发展为成人的过渡时期,女孩大约是10~18岁、男孩则是12~20岁。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会经历身体上的发育成长和心理上的发展转变,包括第二性征的出现和其他性发育、体格发育、认知发展、人格发展、社会性发展等等。
每个青少年进入青春期的年龄都有所不同,同时在正向发展的时期也很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会去尝试一些冒险行为,模仿吸烟、沉迷游戏、两性接触、打架暴力等等都是常见的心理情况和问题。
“青春期”是每个人一生中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帮助孩子了解身体变化、引导做好性教育、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快速成长。
嗯,说的都非常有道理,但作为“过来人”,我只想自嘲地说:在那个阶段,孩子们能听进去吗?
这几天身边的一位老大哥每天晚上都在电话中训斥他“青春期”的儿子:这都多晚了住什么同学家?一天就知道玩手机,马上高中了不知道看看书吗?我就告诉你,这样不行!
而在挂断电话后,他都会有一声长长的叹息,然后问我们到底该怎么去教育孩子?也会在得知儿子外出失联后,焦急地在大半夜开着车、走街串巷地去寻找。
其实我们都能看出来他发自内心地很在乎儿子,但因为平常陪伴的时间少,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上可能过于强势,经常会不知觉地掺杂自己的“经历感悟”,让别人听起来好像就是一种在“命令”。
要知道“青春期”的孩子不能用我们认为正常的思维去理解,想想自己在那个阶段,应该可以用“怪物”去形容。
十三岁吧,一家人“十一”到北京旅游,在天安门广场,妈妈仅仅是揪了下我衣领、告诉我一句“你别乱跑”,就让我暴躁了起来。
那天不知道哪里来的脾气,妈妈越不让我到处跑,我就越是不跟着她们走;越让我拿着国旗在天安门前和家人合影,我就越是不配合跟着去照相。
后来好歹是拽着我、按着我拍了几张,那相片现在看起来特别好笑:我带着墨镜、流着眼泪、歪着个头、一副不忿的模样。
而妈妈呢,虽然在相片中看起来咧嘴笑得很开心,但其实她心里那个时候肯定是充满了无奈与伤心吧。
不让我乱跑有错吗?天安门广场那么大,一不留神跟家人走散了怎么办?
唉!
还有一次,我家三楼走廊窗户的旁边有一个雨搭,不知道自己怎么想的,爬上去在那躺着晒太阳。
妈妈回家后,吓得紧忙把我喊上来,一边嘟囔、一边让我赶紧去屋里看书学习。
那天又不知道哪里来的脾气,转头骑着自行车就走了,记忆中我一路骑出去二十几公里,还从陡峭的山路往下蹬车,感受着那份“速度与激情”。
等回到家都已经很晚了,妈妈背侧着身躺在床上流眼泪,然后还在哽咽地问我:吃饭了吗?
邻居阿姨则在旁边教育我:跑哪去了,你妈都快急死了,快点道歉。
而我呢?站在妈妈床头、一脸的不高兴,故意喘着粗气就是不说一句话。
多年后再提起这件事,妈妈曾笑着跟我说:当时啊,我真怕你要来打我。
现在想想,那个下午妈妈得急成了什么样?爸爸去世的早,她就我这么一个牵挂,一旦出了意外,她可怎么办啊?
唉唉唉!
那个年纪,好像总觉得“大人”就是不理解我。
现在我也到了那个“大人”的年纪,回过头去看,好像的确就是自己莫名其妙地在抵触着他们的关爱。
毕竟不成熟的小孩子,怎么能理解成年人对于“正确”和“错误”的判断呢?
高考完后的升学宴上,我拿着话筒对前来祝贺的亲戚朋友说:这么多年,大家对我、对我妈或多或少都有着关心和帮助,在这里感谢你们,希望今天大家都吃好喝好,有照顾不周的地方请多担待。
妈妈没有说过,但可能那是她第一次觉得我真长大了。
很幸运,在那个心智不成熟的阶段,自己没有选择去网吧沉迷、去学坏堕落,反而是看了很多的书,那些世界名著、人物传记、人文历史、自然地理、心理健康等等方面的内容,填补了我的书架、也填补了我迷茫的心灵世界,时至今日我还是不喜欢打游戏,因为“青春期”并没有培养这方面的兴趣爱好。
很庆幸,自己顺利地从那个阶段走了过来,没有去做让家人懊恼、让自己后悔一辈子的事情。
当然,最应该感谢的还是妈妈无私的关心爱护和默默地忍耐陪伴。
自己将来也一定会面临女儿的“青春期”,可能也会担心她整天自己锁在屋子里不出声,不知道在干什么;可能也会发现她枕头底下藏着一本《性的人》,互相红着脸不知道说什么;可能她也会因为不理解我们的“反动教育”而离家出走,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我真地想告诉她:爸爸妈妈真的不会想着去害你,只不过是想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来让你少走弯路,想用一种可能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帮助你,最大程度地避免你误入歧途、悔恨终生,或许仅仅是方式方法你那会儿还接受不了而已。
但在未来的某一天,相信你一定会明白当时我们为什么要那么说、那么做。
因为父母,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