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起来是因为什么读汪曾祺的书了,好像是因为想读一些散文,看了他的《慢煮生活》,书中有些什么具体的内容,我大概都记不起来(读书的速度往往赶不上遗忘的速度啊),只记得确实是生活,是慢慢的生活,是会在意花草树木、风吹草动的生活,是一种一花一世界的生活。
后来还买了两本他的书,《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和《受戒》,前者正在读,后者翻了翻,还没有开始细读。他的书和沈复的《浮生六记》有些相同,只不过沈复印象最深的是写的她的妻子,他们都是无论什么样的生活都会过的浪漫,都会给生活一点情趣。读起来,没有浮躁,没有评论,只是娓娓道来,就像是在下午时分,坐在花园里,边喝茶,边听他讲他的生活,微风徐徐,远处鸟语花香。
有一次奇怪,我竟然做梦梦见听的讲座,内容竟是他讲他的那些花草,讲他的故乡,我就坐在第一排,他的形象我竟然想不起来,可是隐约觉得他和钱学森有些相似,就是骨子里的一种优雅和从容不迫,他也博学,他的博学也来自他的家庭,家庭的教养和熏陶就像是一日三餐一样,供奉和滋养着他的学问和修养,他会做菜,想着他穿着围裙的样子都应该是儒雅的、细致的,他也应该是有趣的淘气的,他小时候的园子里的故事,就像鲁迅的三味书屋,蛐蛐、鸟儿、螳螂等等,就像他说的那样,他写出来就是告诉大家,原来童年还是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还是可以那样玩耍的,而不像如今的孩子只有电子产品。
汪曾祺的散文,是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的,他写实——细腻,写景写物——亲切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词藻),读起来仿佛只是他想记录一下他的生活,没有煽情,也没有道理,只是在说——我的生活就如此。读他的文章,总能让自己静下心来,你会笑微微一笑,然后心里想“妙啊”!
读书大抵是和心境相关的,比如高中时喜欢一种壮美和深沉感,所以喜欢余秋雨,而后来再读余秋雨,确实再也没有那样的心境了,只觉得有些矫揉造作了;后来喜欢写实的,喜欢人间沧桑,看了贾平凹的书,但是感觉像是走在了黄土高坡上,被风挂了一脸的土,急需要看看江南的烟雨来缓解这种沉重;后来怀孕的时候想看散文,我扛着大肚子,傍晚的时候在院子里的长凳上坐着看《烟火人间》,那是八月份,蝉还是叫的很闹,可我读着老舍的散文就像是济南的城郊的初雪,是美,冷,清,但不凄惨;再到汪曾祺的时候,着实是想过平淡优雅的生活,读起来,觉得生活可以这样煮,文章还可以这样写,只不过,我没有骨子里的优雅和从容不迫,只能做到追随本心,勿被外物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