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意恩仇与纠结
真实地活着,是拿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其他真实的存在,特别是人,去碰撞,去接触,去感知,去爱恨;抽象地活着,是躲开了肉身,为了防止产生真实的疼痛,让自己躲在头脑的世界里。
抽象地活着,是不去爱,不去恨,不去了解具有丰富细腻真情实感 的你。即“负爱、负恨与负知识”,这样的人是感觉不到生命的美好和世界的丰盛。
按照比昂理论,最好的活法,就是去爱、去恨、乃至快意恩仇。如果爱也迟疑,恨也迟疑,总是在纠结中,一个人就会活得非常憋屈难受。
人必须要充分活过,在关系的世界里充分展开过自己。否则太早就波澜不惊,很容易只是“负爱,负恨”而己。
以上知识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情感”主题下的内容。
通过这个主题的学习,我发现自己在某段关系中就是“负爱、负恨”,爱也迟疑,恨也迟疑。因为自尊心或者说自恋,虽然心里爱对方,但不愿说出口。就是那种爱在心头口难开。
在相处中,因为爱,可以说是没有底线的对他好,因为没有底线,我的付出总是得不到他的重视和回应,甚至干脆就视而不见。我就觉得委屈,开始怨他、恨他,但恨也从来不说出口,因为不想在他面前表现得不完美,或者说怕毁了这段关系,不敢把对他的不满表现出来。发展到后来就是自己跟自己生气,纠结,痛苦。而他完全沉浸在全然的享受中。这种畸形的付出最终让自己的情感之塔土崩瓦解,再也无法承受,提出分手,他很震惊。责问道,为什么对他不满却从来都不说,不表达。而我却觉得,他应该懂我,知道我需要什么,理所当然要给我相同的回应。不需要表达,他就应该知道我需要什么?或者说,如果凡事需要我表达,会深深地打击我的自恋。呵呵,当时真的很幼稚。细细回想起来,他有过多次的引导我表达出自己的爱恨与需求,而我因为想在他面前保持完美形象,不肯表达出心里的真实感受。因为自恋与自尊心作祟,不敢表达出真实的我。现在想来真是幼稚的可笑,哪有完美的人,我也太高估自己了。或许是因为太在乎,也或许这不是爱。在他面前我是虚弱的,表现出来的是自恋。最终切断了关系!
爱是容纳,看见与链接
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永远都在寻找你。寻找的过程中,一切人性呈现其中。
现在在婚姻关系中,我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我的喜怒哀乐,却从来没担心过在他面前表现得不完美,是因为我不爱他,不在乎他吗?我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两段关系中,我会表现的如此截然不同。他能接受住我的坏、投射给他的毒,我扔给他的情绪,他能去毒化后再反馈给我,在这个关系中我得到滋养疗愈,感觉活得很饱满。我现在有些明白,为什么我对他不甚满意,却也能“将就”的走下去。在我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知道有一个善意的他存在,可以让我依恋。他对我的爱是容器,盛得下最真实的我。或许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反观自己,显然做的不够,有些时候他向我表达情绪,我会感到愤怒,并且变本加利地扔回去,这时候往往两个人要发生口角,让关系蒙上一层阴影。
通过心理学认知关系,明白关系的本质是看谁投射焦虑,谁承受焦虑。通过学习我会尝试着去接纳去看见,在关系中学着去做承载的那一方,特别是在孩子的养育方面,在没有学习这个课程前,我常常是不允许孩子发出焦虑与毁灭欲,单纯的认为那些情绪是不好的。却不懂得去承接、去化解,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惭愧!就像文中所说,中国的很多家庭反而是孩子在承接父母的焦虑,还美其名曰:是爱孩子。值得我们每一个还没做到位的父母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