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喜欢看充满激情的ted演讲,我们喜欢听老罗富有理想主义的段子;看到星爸爸里的店员热情地为自己推荐一款新口味的饮品,我们会心动;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们都喜欢和充满激情、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的人一起工作.....这就是热情的力量吧。
这种时刻保有的热情究竟来自哪里?只是理想主义者的特权吗?能不能用这种热情来调和生活的失意与阻碍呢?
《TALK LIKE TED》所介绍的演讲诀窍里,排第一位的就是热情。
这里的热情,是一种能将自我身份感与所从事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的状态,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去不懈追求的态度。
举两个TED中的经典例子:星巴克的CEO将他的热情来源归为这样的自我实现愿景:他希望建立的不是单纯的咖啡馆,而是一个在家和工作之外再给人第三个适合停留的地方。
Zappos,一个网上卖鞋的公司,其CEO对其热爱事业的定位为:为客户传递幸福,而非单纯地服务用户。
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发自内心的价值认同是这样构成的:他们的对象可以是这个世界,是我们周围的人;他们的目标是:提供更好的环境,提升幸福感等等,具有正义又美好的特性。为了这些崇高的理想,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可以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与行动力。
同样,当我们消费这些“理想主义”的结果时,我们是真的能从其中的细节比如服务的语言、产品的质量、消费的环境等等方面感受到这种独到的情怀;现在这种精神需求大于物质需求的时代里我们也是更期待这种“情怀”的产物。包括平日的生活中,一个充满激情、时时能发现事业乐趣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
李笑来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提到,坚持是个伪概念,因为当他想要坚持下去做某件事时,他会为自己寻找一个充满意义的理由,让自己保持做下去的动力,让自己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比如,他写得到文章的动力源于所有的得到文章收入最终会用于培养未来的计算机人才,那么带着这种强烈的价值感,他无法懈怠,相反,会想尽一切办法将文章写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让自己帮助更多的人。
当自己把这种观念传播给周围人时,有时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不就是装吗,不就是在卖弄情怀吗?
我喜欢万维钢对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认为不是这样。真正要做大事没有使命感是不行的,正所谓“坐热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做大事总是有风险,有挫折,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支撑你,每天斤斤计较利益得失,你就坚持不下来。
也许被排斥的原因还有这样一个原因:既然热情也是自身身份的体现,必然和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欲望相关,那么一个人在追求热情事业的同时很可能很难做到和周围人的和谐,尤其当需要他人协助完成自己的事业的时候,就像乔布斯、老罗对周围人的挑剔性一样,也许会带来破坏性的举动。这时,他人再看到这种“热情”下的行为时,也许就会表现出反感、甚至唱反调。
但不论怎样,在这里我重点想表达的其实是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可以通过寻找个人使命来建立个人身份认同,并将这种身份意义同自己的事业或者工作结合起来,或许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成为一个整体,更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并在不断地价值实现中不断培育出我们的“热情”。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的健身教练:一个经常发这样朋友圈的男人:“是决定逆袭,还是维持现状,这取决于自己”;“当人没有自信的时候就会产生怀疑”等等,很多都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去挑战自己保持更好的身材。从他的身上,你真的能感受到一个人对于健身意义的认同,对于健身的无限坚持,对于这种“塑造美”的事业的无限热情。当然,上课时他也确实是这样的态度。
当然,意义的寻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就像企业文化一样,一个适合自己的意义追求对于个人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这种个人价值的探索以及如何尽可能帮助他人进行价值探索,本身就是我的身份价值之一,后面的时间,也许一个“价值归属”网站,也许一份“价值认同收集贴”会一步步生成。总之,从个人意义中激发热情,我想,是一个值得我探寻下去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