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评价设计,应从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运用”的意涵出发,瞄准与“语言运用”关联的课程目标,紧扣任务群的学习主题和内容要点,对照学业质量标准,从评价主体、方式、标准、评价工具等方面进行。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对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教学评价,要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乃至家长、专业人员的评价结合起来运用,发展评价的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语言文字,积极进行梳理与探究。
二、评价方式多样性。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语言运用”方面素养的发展状况。
案例:特级教师于永正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过程性评价,他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在检查预习情况环节,他指名板演了生字,又作了范写“妻”字,引导学生把老师的范字和学生的板演做比较。于老师指着板书评价道:“这个同学写得很好,写得不错。这个字有三横,应该一横比一横长,这点她做到了。但是这个“女”起笔的时候……这个撇写大了,你看我稍加改造就是非常好看的字。(在黑板上把撇写得稍小一些)短一点点就很漂亮了,是不是呀?写好字,第一要学会观察,要读帖,书上的样字要仔仔细细看,多端详一会儿,到底这个字怎么写。抬起右手来,跟着于老师写这个字——第一要怎么样?要短。第二横,长一点。“女”的起笔就在这竖跟前,不要写长。这最后一横怎么样啊?最长。你看我写的这个“妻”字多端正啊,多端庄啊!平平稳稳地坐在那儿,盘腿打坐,是个贤惠的妻子。于老师秉持“教学即评价”的理念,牢固树立“教、学、评一体化”意识,将评价融于教学指导之中,实打实的教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新提高。
三、评价标准精准化。
以识字与写字评价为例,《新课标》指出:“识字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写规范字的习惯,减少错别字。第一、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写字评价要考察学生对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语文知识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这段话提示了识字、写字评价的观察要点和不同阶段的考察重点,并明确要求不考语文知识的概念。
四、评价工具科学化。
我们要以《新课标》为指导,合理设计评价内容,制定恰当的评价标准,开发科学的评价量表,制定可操作的评价方案,以便为教学评价的实施提供科学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