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是活着的人缅怀死去的亲人的节日 。换个角度讲,也是一个大家族难得一聚的盛会,这种聚会,就算是过年也不能与之相比。
家族里不管直系亲属还是旁系亲属都会赶来,齐聚一堂,相互问候寒暄,互表情怀,然后一起忙碌一桌丰盛的饭菜,准备香火纸钱,赶到埋葬先人的墓地去祭拜祈福,我们称之为上坟。
在我的大家庭里,爷爷奶奶有六个子女,现在最小的嬢嬢(姑姑)也快50岁了,加上后代繁衍生息,现在已经大大小小有几十口人了,坐上桌可以坐满五六桌有余。这还不算多,外公外婆有八个子女,最小的舅舅因为家里兄弟姐妹太多,实在困难,怕养不活,送给了别人家,好在有孝心,养父母同意,长大后前来与外公外婆相认,兄弟姐妹重聚。所以,每当有这样的家庭聚集,绝对是热闹非凡。
上坟,其实还有一层重要的含义,就是认祖归宗,长辈带着后代人去寻找祭祀祖宗的墓地,然后把先辈的关系理一遍,告知后人,让后人知道自己祖籍在哪里,是谁的后人?然后代代相传下去。
我和爸爸被先派遣去远处祭奠一位先人,据说是爷爷的爷爷,高祖父。我们骑车穿梭过茂密的山林,经过无数个村庄,羊肠小道,石子小路,多是山坡,好在现在都修善过,骑车可以艰难通过,开车自然不可能。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终于在一片密林中寻见了那一方小小的坟墓,如果不是有人带路,绝对没有人会注意那里会有一座坟墓。坟墓04年修善过,看上去并不老旧,在墓碑上可以看到墓主人姓封,和爷爷同姓,在墓碑刻着孙子一栏里,可以看见爷爷的名字,可以确定,墓主人就是爷爷的爷爷。但是,生死一栏里却什么也没有雕刻,没人知道,据爷爷生前说,大概是生于同治年间。
我和爸爸简单的祭拜后,骑车返回,去祭拜爷爷的墓地。
爷爷的墓地坐落在一个墓地群,除了爷爷,还埋葬着爷爷的父母,叔父。大多是不认识的,有将近快百座坟墓,既然是墓地群,肯定是一个风水宝地,依山傍水,视野开阔。
伯伯和姑妈们已经在开始在墓前布置,我们小辈自然不用插手,只需在仪式完成前磕头跪拜就可以了。对于她们祭祖的礼仪,我不是很感兴趣。
在这空闲时间,我最喜欢做一件事。研究墓碑上的文字,虽然我不会考古,但我喜欢研究,从墓碑上的文字,可以知道墓主人的生活年代,虽然不能还原那个年代,但看到那个年代的事物,总会引起一些好奇的遐想,所以每年来都会做。
谁都不会想到,这是个古墓群,有几百年的历史,甚至更远。
我仔细认真的辨认墓碑上的文字,可惜有些时代久远,雨水烈日,风化作用已经把墓碑上的文字冲刷得看不清楚了,很多只能看到模糊雕刻的笔画。
一些灌木杂草丛生根本无法跨足的坟墓,立着古老已经漆黑的墓碑,扒开杂乱的草木,可以细看加联想,可以模糊的辨认生于道光某年某月,卒于同治某年某月,最容易辨认的是墓主人的姓氏。可以看到,古代的墓碑和现代的雕刻差异并不大,可惜古代都是繁体字,很多不认识。
在一块看上去更加古老的墓碑上,在雕刻年份的位置,隐约的可以辨认有一个乾字,其他都已经模糊不清,大概可认为是乾隆年间的墓。这是年代最久远的一个,许多古老的墓碑上的字据都被岁月磨平了,年代可能更久远,可惜无法再知道了。整个古墓群里,在道光年间死去的人最多,也不知道那个年代发生了什么?
从这些墓穴,依旧可以看到那些年代的贫富差距。富有的人家,墓穴丹楹刻桷,墓碑精雕细刻,高大屹立;一般人家,简单的用石头堆砌,立一方小碑;贫寒人家,一堆尘土,时代久远,不仔细辨认,已经看不出那是一座坟墓了。
这么古老的墓穴,为什么没有人盗墓?我也想过,可能我们当地的习俗大多没有放陪葬品的习惯;这个墓群埋葬的都是平民百姓,稍微富裕一点的,也没事什么有价值的陪葬品的,加之地理位置偏僻,不值得偷盗的。其他原因,不得而知。
一年前山上开了一个采石场,随着炸药的爆炸声,山顶巨石滚落,砸向古墓,许多古墓被砸中,墓碑倒落横七竖八的碎了一地。还有后人的又重新把墓碑修善了,年代久远,已经没了后人来相认的,没人在理会,就任其碎裂,最终重新化为岩石和尘土。
墓群里最多的还是民国时期和现代的坟墓,落落续续已经有人来祭奠了,只是那些久远的墓,落得更孤独了。
祭祀完成,夕阳西下,人鬼殊途,终将还是要踏上各自的道路。
图源 | 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原创作品,严禁抄袭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