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章

        营,就是营气、卫气等,指人身体里的气血,魄是魂魄,指人的精神。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说的是自身聚载的灵魂,时刻保持清醒,关注自己的灵魂所在,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就是说可以一直不走神吗?整句话强调了要追求自我身心的和谐统一的状态。比如“食不语”,吃饭的时候就沉浸于吃饭,这样才能更好的跟五谷之气吻合,体会饭菜的美味,身体才能吸收食物的营养。就餐时聊天、追剧其实就是营魄分离。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学着把自己的心思完全放到呼吸上,感受自己的呼吸,气息通畅,能像一个婴儿吗?身体像婴儿一样柔软灵活,婴儿的柔弱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量。专气” 是心不动时气的状态,将气凝聚成团,此时人能专注于一事,心不外散,气也处于柔和顺畅的状态,是身心合一的最佳状态,是针对身体的训练目标。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如何才能将这些杂质清除干净,做到内心的洁净?这是针对心的训练目标,心要清澈透明。 清洗心灵这面镜子,能做到纤尘不染吗?清除纷繁杂念,使内心像一面清澈的镜子一样,能够没有瑕疵吗?清扫微妙之心,能做到无一念之留滞吗?比如,人们的心中常常会被各种欲望、偏见、烦恼所占据,就像镜子上布满灰尘,“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讲的就是心的清澈透明的本源状态。心本来是清澈无垢,不被外缘所染。但是因为被世间的名相迷惑,沉迷于其中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不再是那颗清澈的心,而是被花花世界迷惑的心。

      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爱护民众,治理国家,能做到放手不管,顺应自然,让事情按照它们的自然规律发展吗?

        脑子里的灵感想法,能源源不断的产生出来,好像雌性母体一样吗?

      通晓各种道理,能接受自己变得无知吗?创造和养育万物,智慧通达,能不炫耀自己的知识、不耍小聪明吗?掌握了四面八方传达来的所有信息,当认知越多,越知道用何种方法能把事办成时,能不用术行事吗?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当一个人懂得很多道理,知识很渊博的时候,容易陷入卖弄知识的境地。如何能在智慧明达的同时保持一种质朴的 “无知” 状态?即不被知识所累,不因为知识而产生傲慢之心。做了一件事情,而不依赖这事情,不居功自傲。老子提示我们需要“涤除玄鉴”,去掉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回归到清澈的状态。

      婴儿周身柔软、弹性很大,人越长大弹性越小,当僵化的如同木头一般时,就是“行将就木”之时。如果一个人越来越顽固、无法应变、适应不了外界的变化的时候,生命大概也要走到尽头了。婴儿精神柔和纯净,容易满足,他没有多的欲望。他的心是清澈干净的,开开心心学习玩耍,茁茁壮壮的成长,饥则食,困则眠。生命就是如此简单,快乐也很容易。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身”和“心”各自为政。比如有时候,我们的身体明明不需要,但是口欲作怪还是会吃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有时候我们心里非常想努力上进,但身体却偏偏厌倦懈怠。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生命的能量总是花在“身”与“心”的拔河中,白白浪费了宝贵的精力。

      “天门”打开的时候,能不能做到不被外界的诱惑或威胁吞噬,而是听从良心的召唤行事。“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提醒人们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感官和欲望,避免被外界的事物所牵引而失去自我,看是否“能为雌乎”?即“守静”、“守柔”、“守弱”------柔弱胜刚强,弱者道之用。“行无为之事”,做符合自然规律“无我为”的事。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老子主张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纯真和谦逊。在面对外界的种种诱惑和变化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外物所动,像婴儿一样纯净柔和,像雌性一样安静内敛,从而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生出它,养育它而不占有它。养育它长大,但是不决定它长大后的选择。它生发了一切,但是它给了这一切自由,不会因为生发了它们就决定它们。玄德就是成就了一些事,成就了一些人或物,但是不去占有这个功劳。这是一种无私的、超越个人利益的德行。这就是精微玄妙所拥有的品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