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女儿放学回家告诉我,她的同桌A和后桌B激烈吵架,动手打起来了。我赶忙问是什么原因,她说这不是第一次了,两个女孩是非常好的朋友,平时形影不离,但也会经常“三观不合”,出现对一件事的看法不一样,拼命想说服对方的情况,一旦不能如愿,俩人就气急败坏打了起来。我问女儿,你是怎么想的?女儿认为,A的观点一般都是对的,所以想劝劝B,按照A的想法改变一下。
我沉默了一会,不知道从何说起,就先举了个例子:“我们都爱玩拼图吧,其实同学之间的相处,也和拼拼图差不多。当我们是半圆形的拼图时,那么菱形的、方形的、星形的拼图,就都不是我们想要的。不是他们有谁不好,而是我们之间互有棱角,没法配合。最好的做法,是从一开始就找到那个能跟你搭配的半圆形拼图,而不是和其他拼图强行挤在一起,逼着对方改变形状。这样不仅会伤到自己,还可能毁掉整幅拼图。
女儿听了若有所思。
我告诉女儿,A和B同学有各自的想法,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因为人性喜欢争对错,哪怕我不对,我也要证明你是错的。这就是一种天生的强烈的纠正和教育他人的欲望,谁能压住这团欲望,谁才是真正厉害的人。况且,就算AB想要说服对方,最后真的能够如愿吗?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路易斯,在研究中发现一个规律,一个人养成一种习惯需要90天,形成某种思维模式需要6个月,而内在性格,则要花费14年的时间,才能稳定成型。所以,每当我们试图改变别人,看似只是改变某个观点或行为,其实是在否定对方长期积累的认知和三观。因此,德国作家内尔.克雷辛西在《改变别人真的是好事吗》中写过一句话:“善良给了错的人,会变成一种恶意;道理讲给不懂的人,会变成一种刻薄。”
所以亲爱的女儿,如果A和B“三观不合”,观点不一致,没有关系呀,各自保持各自立场就行了,实在不济,慢慢远离就可以了。我们成年人也是这样做的。
晚上睡觉前,再次回想起这件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其实不仅孩子们,我们成年人交朋友、找工作、谈合作,甚至寻找亲密关系,不都是抱持着“只筛选,不改变”的原则吗?
大家都知道,微软培育人才的架构极其成功,微软全球总裁沈向洋博士称,微软培养了中国几乎所有IT公司的CTO。有人问比尔盖茨:“你们是怎么培养出这些优秀人才的?”比尔盖茨回答:“我们没有培养,人是由过去的环境和经历造就的,所以只能天成只能筛选。我们能做的,只是把适合的人从人群中筛选出来,而不是把不合适的人教育好培养好。” 查理芒格也说过:“人们常常埋怨对方不肯变好,却很少反思自己挑人的眼光不行。”是啊,真正能够塑造一个人的,不是眼前的几句忠告,而是过去几十年的生活环境,一个人一旦成长定性,他们内在的品格、性情和能力就很难有大的改变,与其总想着让“不合适”的人变得“合适”,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从人群中筛选出“合适”的人。人生的各个阶段,本质上都是挑人合作的过程。大部分无法解决的问题,换个人就能解决。一个人若不是主动寻求改变,那所有的苦口婆心,到头来都是自寻烦恼。所以呀,如果我们收起那无处安放的责任心,人生至少能减少90%的烦恼。
“但是我真的关心他(她)啊!明明做的是错的,我不能眼看着他(她)一步一步走向毁灭!”是的,我也时常有这样的担心,尤其是对于自己最亲近的人。但也许,时禅心说过的一句话可以解答我们的困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轨迹要去走完,每个人也有他自己的人生使命要去完成。你和任何人,都不能在命运轨迹上完全的重叠。”这句话作为文章的总结再合适不过了。所以,我们永远不要有试图改变别人的念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像太阳一样,只管发出自己的光和热。与女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