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读书笔记八
---圆满真的是一种教学功德吗?
这一问与前几问中有部分“交集",特别是“行云流水"一问,此类课一般也是“圆满"的。不过两者仍有较大区别:“行云流水”更侧重于课堂推进节奏和外在氛围的呈现等;“圆满”更侧重于环节或程序的展开以及任务的完成等。因而是两问而非一问。 其余诸问抑或有“交集",但彼此间皆非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更不能等同。---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67.
我的思考:“行云流水”之错在于课堂推进节奏过于顺滑,课堂教学氛围过于表面的“融洽”,而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习停留在表面、表层、具有表演性的问题。“圆满”之错更侧重于环节或程序的展开以及任务的完成等。是否可以理解为教师为了完成教学流程或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全体学生的“真学”呢?教学是否应该追求“遗憾”之美呢?
概言之,合理性的评估与确立要顾及情境限制因素:只有在特定课堂情境中,圆满才具有显著合理性,而不可以作为一一种普适性的课堂境界,不宜成为我们在促成“真学”的教学征途中的-一种愿景追求。---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68.
我的思考:如果一线教师的常态课能够达到“圆满”境界,何尝也不是一种成功呢?课堂教学艺术之美在于“生成性”,具有艺术性。对于艺术类评价向来就无统一的标准,我们是否应该允许“圆满”常态课常态化存在,这一算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进步,毕竟“圆满”常态课又能有多少呢?
一、追求圆满,教学会这样?
在进程闭合仍为课堂普遍生态的当下一“ 课堂教学的弹性空间、学生的自主活动空间被严格限制,那些逃逸出教学设计与规划的生成性反而被严加剔除,整个教学活动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成了一门‘防学生’‘防学习’的操作与
技术”,我们有必要积极期待、呼唤并创造条件引发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成。它们常常是无法预约的,因而也每每有所失控、难以把握。---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69.
我的思考:只有读懂追求圆满,教学会怎样?我们才能理解冯老师为什么会批评“追求圆满”课堂教学观。关于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笔者赞同冯老师观点:课堂教学要留有弹性的空间,给予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空间。
我们切实保证了学习行程安全(在核心知识、困难和问题处,不是行色匆匆,而是步履坚实地通过,不为学生未来学习留下漏洞和隐患,这可以视为一种“学习安全")。这远比一路畅行、一带而过的旅程要有趣和有意义得多。---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69-70.
我的思考:冯老师认为在核心知识、教学重难点突破上,要跳出“圆满”思维限制,不能为了追求课堂教学流程的圆满,而忽略了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探索,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一知半解,看似流程“圆满”,实则遗患无穷。
事实上,貌似圆满的课都在力图抹平际差,我们能在这里看到削峰填谷,看到弱者靠边,看到个体沦陷,看到大呼隆一拥而上的盛况,而唯独难以看到切实地面向个体的教育。此时,功或许有,德(教学伦理)却有所缺席。---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70.
我的思考:教学首先要承认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并力图通过课堂教学逐渐缩小这种差异性,如何处理全面发展与个体差异的矛盾冲突,需要我们教师拥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冯老师论述了追求“圆满”教学的三种危害:一是往往只有预设,而没有生成;二是往往机械执行,而行止相克;三是往往顾此失彼,而抹平“际差”。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追求圆满教学的危害,我们就知道自己课堂教学将走向何方。
二、圆梦并非水中月,追梦即为捞月人
圆满都是相对的,不圆满方为绝对,而相对的圆满就是不圆满。“完美是教学理论的特性,残缺性才是教学实践的根本秉性。”(龙宝新,2012)残缺美是理想课堂的应有姿势和状态,确立这样的教学审美哲学,有利于我们以现实主义精神靠拢规律,逼近理想。---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71.
我的思考:非常认同冯老师的观点,课堂教学要确立残缺美的教学审美哲学。这就如同作画一样,一定要有留白的艺术。课堂只有40分钟,装不下太多的条条框框。一味追求完美的课堂教学观,会让一线教师陷入太多束缚,不利于生成性的创造行为。
余文森教授说:“我们的实验教师心态要平静,要相信一节课任务没有完成,并不影响学生三年的发展。”这句质朴之至的话却切中要害,因为一些教学管理者也不大能容忍
“一节课任务没有完成”的情形,甚至将之视为教学事故,这也是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不善也不敢“止”的重要原因。---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71.
我的思考:评课的价值取向要变,要指向学生“真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允许课堂教学留白,无妨让课堂教学多一点残缺和遗憾。与其追求“行云流水”般“圆满”的虚假课堂,不如多一点“ 幽咽泉流水下难”的滞涩的真学痕迹。
三、大缺若成,“好缺”才是教学意义的圆满
大成若缺,大成有缺,大成需缺,大成求缺....当然,“缺”还应该是“好缺”。所谓“好”,指的是合宜性,“缺得其所”;“缺”应该具有优质性,常由创新而来;“缺”应该具有再生性,由此可以生成新的价值....---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71.
我的思考:冯老师对“缺”的解读十分到位,课堂教学的残缺应该是“好缺”。我们一方面拒绝以残缺之名追求真正有瑕疵的课堂教学,不能让“缺”成为课堂教学偷懒的正当理由。另一方面,我们要倡导为真学而“好缺”、为创新而“好缺”的优质设计的课堂教学。“好缺”目标指向真正“圆满”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