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很多时候就是鸡同鸭讲。思维方式和认知的不同,让不同人在很简单的事情上可以完全不在一个频道,各自想着各自那点事,而不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
所以,我们常喜欢说一句话:理解万岁!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成年人都会觉得自己是对的,特别在面对弱者的时候,更会笃定地认为:我是对的,如果有错,一定是他的错!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甚至是我们身边最亲的人,会想当然地去推测我们的想法,或试图把他们自己的观念强加到我们身上。
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一种错觉,称为虚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虚假同感偏差是指人们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在他人中的普遍性。换句话说,他们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普遍接受的,而忽视了其他人可能持有不同的看法。
人大都倾向于自己的想法是很正确的,尤其固执的人,明明道理摆在那里,仍然会顽固的坚持自己的立场,当然,小事问题不大,但牵扯面更大时候,个人意志也会引发战争。
虚假同感偏差的原因
虚假同感偏差在生活中如此常见的原因之一是人们的自我中心偏见。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很容易将自己的看法视为“正常”或“正确”的标准。我们倾向于以自己为中心,难以理解和接受他人的不同观点。这种自我中心偏见导致了虚假同感偏差的产生。
此外,社会认同也是虚假同感偏差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希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共鸣,因此倾向于认为他人与自己有相似的观点和态度。当我们发现他人与我们的观点不同,我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安。为了减少这种不适,我们会倾向于认为他人与我们持相同的观点,即使事实并非如此。
如何应对虚假同感偏差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虚假同感偏差呢?首先,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经验,没有绝对的对错。尊重他人的观点,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立场,而不是试图强加自己的观点。
其次,我们可以主动寻求多样的观点和意见。与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人交流,了解他们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互动,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
最后,我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不要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而是学会独立思考和评估信息的可靠性。通过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理性的讨论和辩论。
改变心态是核心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自己当下的想法是对的呢?因为大多数人一旦知道自己此刻的想法不对,便一定会想办法改变,这是人们最起码的认知。
为什么我们不会改变“自己认为是对的”误区呢?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想法是在对比了各种状况之后,自己认知范围内能做出的最优决策。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我们心中有一种预设,这种最基础的预设,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心态。
心态是什么?很多人、很多书都给出过不同的答案。心态是我们心理能量的过滤器——这是《心态》这本书里给出的定义。
很多人平常会有一些无奈、痛苦、愤怒等负面情绪,越是认真的人越容易产生这样的负面情绪。因为认真的人,大多都会尽力做着自己觉得最正确的事情。
有一项统计数据表明:有一半以上的雇员都觉得自己的老板很蠢,觉得自己的老板给自己增加了很多痛苦,每天工作的时候都不愉快。很明显,我们每个人的想法未必都是对的。
但可怕的是:90%的人在90%的情况下,都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错的。而一生中90%的判断,都是我们的心态在悄悄帮我们做决定。
我们每个人每一天,差不多都要做3万多个决定!记住,是3万多个决定。
从早上起床,我们就开始做选择题:先洗脸,先刷牙,还是先吃早饭?一直到睡觉,一整天我们都在做选择。
3万多个决策中,90%以上的选择,我们是没有任何意识的。而这些没有任何意识的选择,靠什么来“过滤”呢?或者说,我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就是靠我们最底层的、最基础的心态去过滤。
心态决定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个声音在脑海里出现:我是对的!鲜少有人的脑海里会出现:怎样才能证明我是对的呢?
如果做决定前脑海里这句话稍微改一改,稍微对自己的判断有那么一点点怀疑,稍微停顿一下,问问自己:我怎么知道我这是对的呢?万一我这样做不对呢?”
一个人发生改变的最基本的路径是觉知、接纳、行动、反馈。当一个人觉知了、接纳自己了,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我依然爱我自己”了,便会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会给自己不断提供正向反馈,会形成良好的心态,慢慢就不会时刻觉得“我是对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