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婚姻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是沟通问题
过度付出,是婚姻的隐形杀手
在情感咨询中,我经常会听到很多咨询者抱怨:为什么我对他付出了那么多,却落得一无所有的下场?难道他就看不到我的付出?我付出那么多,难道错了吗?
婚姻里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一个人不断付出,而另一个人却熟视无睹。没有回应的付出,到头来只是一场空,不仅失去了婚姻,更失去了自我。
其实,爱也有边际效应递减规律。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付出增加时,会换来一定效果,但是当付出持续增加时,效果的增加会越来越少,直到最后,无论付出如何增加,效果都不再增加。
如果一方一直无条件地向另一方付出,对方就无法在感情关系中显示自己的责任心和担当,有些不负责的人就会通过找第三者的方式来满足自我价值。过度付出模糊了夫妻彼此的界限,混乱了彼此的责任,打破了家庭的平衡。
很多人以为,自己付出越多,对方就会越觉得幸福,其实不然。心理学上有“公平理论”,是指只有在伴侣贡献较多,同时也得到较多时,亲密关系才是公平的。公平理论认为,处在不公平的亲密关系中的任何一方都是紧张的。我们都能理解为什么获益不足的伴侣会不快乐,但其实过度获益的伴侣虽然得到很多好处,却也感觉不快乐,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会有负疚感。只有伴侣双方都得到公平结果时,每个人才最为满足。任何人在面对公平关系的偏离时都会感到苦恼,到最后都会厌恶不公平,会想方设法改变或逃避不公平的关系。
过度付出者一般会觉得,只有不断付出,自己才会被爱,并且付出越多,对方就会爱自己越多。他们的价值感来源于别人对自己的认同和肯定,只有不断地对别人好,才能弥补内心的不安全感。
他们经常会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控制对方。所以,他们在付出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索取”,索取对方的认可和感激。他们自己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为自己的付出不求回报,但无形中却在给伴侣施加精神压力:我已经对你这么好了,你应该更加爱我。
在不公平的亲密关系中,接受者为了减少内心的负疚感和压力,会发动自己的防御机制来减少这些不舒服的感觉。在接受伴侣付出的初期,他们可能也会用同样的行动回馈伴侣。但时间长了,他们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做,也不如伴侣努力,根本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伴侣好像也并不在乎他是否付出,自己是否付出对关系也没有什么实质性影响,那不如就心安理得地接受伴侣的付出。
当完全接受伴侣付出时,他们为了掩饰内心的负疚感,防御机制会再次启动。他们的潜意识告诉自己:那是他心甘情愿做的,并不是我要求他做的。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把伴侣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伴侣的付出在他们的眼里也就越来越没有价值。他们不想再承受伴侣施加给自己的精神压力,最后很可能会选择逃离这段关系。
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过:“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通过这种交换,双方的接受和付出达成了一种平衡,且彼此都感到自己在这个关系中富有价值。”
在婚姻关系中,很多人都扮演着无怨无悔付出者的角色,另一方被动地接受,这种不平衡的关系只会让彼此渐行渐远。因为付出方会越来越累,接受方也会习以为常,渐渐觉得对方并不需要自己。这样一来,双方的价值感都会越来越低。而长久稳定的婚姻关系一定是双方的价值都能被不断地满足,这就需要双方都有所付出。当双方都付出了,就会为了自己的付出,更好地经营这段关系,更加珍惜彼此。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有的时候,一段婚姻关系的瓦解,付出者往往是始作俑者。过度付出,是婚姻的隐形杀手。
如果你在婚姻中正扮演着过度付出者的角色,请停下来,听一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想清楚自己真实的需求是什么。你这样无条件地付出,真的开心吗?还是觉得只有如此付出,才能得到伴侣的爱?同时,也不妨去听一听伴侣内心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他真的希望你这样付出吗?他想要的是能和他平等沟通、互相理解的伴侣,还是只知道付出,不懂得互动的伴侣?
当弄清楚自己的真实需求时,你才能真正爱自己,而不是总是在索取伴侣的爱,企图通过不断付出获得伴侣的认可和依恋。当弄清楚了对方的真实需求时,你就不会只是一味地付出,觉得对方需要这样的付出。
你会试着根据他的真实需求,以他需要的方式去爱他,你爱得自如,他受得幸福。只有懂得爱自己爱他人,彼此内心的真实需求都能得以满足,双方才能在这段关系中感受到真正的亲密。
好的婚姻,一定是夫妻双方势均力敌地付出,只有相互付出,相互滋养,才能为爱搭建一座稳固的桥梁。爱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一场双向的流动,在爱的流动中,夫妻双方的能量才会越来越富足,婚姻也会越来越幸福。
感觉想要达到双方势均力敌好难啊!如果三观不合的话,对付出与回报的认定标准不一致,就会常常出现对牛弹琴与不解风情的状况。
这样看来,恋爱的时间还是适当长一些要好,可以增加各自三观的曝光率,以便早日发现彼此的默契度和冲突点。找准各自的底线,避免婚后的相爱相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