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斯·哈里斯
1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宏桑老师推荐的,他说:“疫情这三年,经济形势不好,人们平添了许多焦虑,我也是。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事情,我们该如何去面对?有一本书叫做《幸福的陷阱》,给了我一些启发,建议你也看看。”我就加进了书单。最近感到有些焦虑,就想起了这本书,看的是微信读书里的电子书,封面如下:
本书主要围绕ACT疗法展开,是一本心理自助手册,在铺垫必要理论知识的同时,穿插了许多小练习,让读者在实践中去体会它的妙处。这本书最好慢慢读,结合自身的情况停下来进行思考、练习,效果更佳。
你是否会有这样的感受:似乎周围的人都很幸福,他们看起来没有烦恼,而自己却烦恼重重;认为消极情绪是不好的,必须消除它,不幸福是一种缺陷;你越是让自己控制情绪,越是控制不住;你因为考试感到焦虑,拖着不复习,越临近考试越焦虑......如果有,你正掉入幸福的陷阱中。 什么是幸福的陷阱?它是指:我们为追寻幸福而去竭力回避那些令人不快的想法和情绪---越回避,越深陷其中。人们试图去控制那些自己所抗拒的想法和情绪,想令它们消失。即使这么做没有帮助,仍重复去做。
3 ACT疗法
ACT是指“接纳承诺疗法”,A=接纳你的内部体验,安处当下;C=选择一个价值方向;T=采取行动。本书的主旨是:痛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人们迟早都会体验到来自身体上、情感上和心理上的痛苦。ACT并不教我们如何追求幸福,而是如何接纳自我以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ACT以六大核心原则为基础,共同发挥作用,具体如下:
原则一:解离
解离是指以一种全新的方法和想法建立关系,从而减少想法对我们的作用和影响。人在一天当中会产生成千上万个想法,许多想法并无益处,甚至会给人带来伤害。解离并非是消除和摆脱某个想法,更不是强迫你去喜欢某个想法,而是让你通过一定的方法看到想法的本质,发自内心去接纳它们,给其空间来去自如。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术语,叫做“认知融合”,它是指我们的想法(故事)和它想要指代和描述的内容(客观事实)正在混为一谈。我们过于相信脑海中出现的想法,不经过滤地把它们当成了事实。例如:当你脑海里想着“我真是太笨了”时,这个语句一直在重复,你不知不觉把它当成了事实,因此垂头丧气。“我真是太笨了”,这个说法是真实的吗?答案是:未必。可是它却经常困扰着你,直到你相信自己真的很笨。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解离?让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请在刚刚那话前面加上前置定语“我有一个想法......”,这句话就变成了“我有一个想法,我真是太笨了。”现在,感受如何?有没有感觉到自己和先前那个想法之间有了距离,它能够帮你退后几步来观察想法。
如果你没有感觉好一点,请跟我继续下面这个练习:还是刚刚那个想法“我真是太笨了”,请保持这个想法并且尽可能相信它,进行10秒左右。现在,仍然带着上面这个想法,在脑海中选一首你最喜欢的歌曲,用它的旋律进行哼唱,让想法和旋律共存,去留意你的反应。有没有觉得这个想法没那么深信不疑了,你甚至忍不住笑出声来,觉得配乐好搞笑。
以上的两个小练习就是认知解离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帮助你跟不适想法保持距离,从而得到喘息的空间。我们的大脑喜欢喋喋不休地讲故事,它每天都会给你讲一些关于你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故事,大多都是消极的,例如“我好胖”、“我真没用”、“这件事我肯定做不好”、“我的生活毫无意义”之类的故事。
如果你把这些想法都当真,或者试图控制、消除它们,你将更受它困扰。尝试对它们进行解离,看清脑海中的想法只是文字,并非事实,你可能会好受许多。
原则二:扩展
扩展是指为令人不快的情绪、感觉和冲动创造空间,而不是竭力压抑或将其推开。经验表明,你越是与不快的情绪作斗争,你越是受它影响。例如:假设此时你因为工作感到焦虑,你越是跟自己说不要焦虑,反而越焦虑。
接着,请想象着为这个焦虑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你可以想象着给它造了一栋别墅或者将它放在“一大片草坪”上,当你这么想时,焦虑会有所缓解。这是因为你给了不适情绪开放、包容的空间,让它更有可能在脑海时自行其是,而不是直接困扰你。
原则三:联结
联结的意思是活在当下,关注并全身心投入正在做的任何事中,而不是沉浸于缅怀过去或忧虑未来,我们需要和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事情产生深刻联结。为什么要进行联结,因为当下是你唯一能够真正拥有的生活。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只有一个时刻最重要:现在!它最重要,因为它是唯一我们能有力量的时刻。”
我们常常沉迷于各种各样的想法,对当下心猿意马。例如:当你正在和别人交谈时,你的思绪在飘忽,你可能想着“歇会我去哪儿吃饭”、“今天天气好好”等与当下无关的事情。当你回过神来,发现自己什么也没听到。再如:当你正在开车时,你脑海里正想着某个人或某件事,一不小心蹭了别人的车。这些都是对当下的联结缺失。
“联结”是和你此时此地的经验完全发生接触的过程,你需要保持“醒过来”的状态。要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全心投入真实世界,去体会做这件事所带来的情绪与感受。例如:假设你正漫步于林间,你听到了鸟儿悦耳的叫声,闻到了花儿清香的味道。此时,一只野兔正从树林中蹿出,你停下前行的脚步仔细观察着它,你看见它长长的耳朵、细软的白毛和抖动的身躯,你忍不住伸手触摸了一下。
在上述例子中,你保持着“当下在场”的状态,与此时此地发生了联结。对于任何事情,你都可以这样做。你可以认真倾听爱人的讲话,凝视着爱人的眼睛,感受彼此间的亲密;你可以放下手机好好吃早饭,感受食物入口的美味;你甚至可以做几个深呼吸,感受肺部空气的进出......当你这样做的时候,请不要带着任何期望。单纯留意这么做对你的影响就好。
原则四:观察性自我
ACT中将自我分为两个部分,即“观察性自我”和“思考性自我”。“思考性自我”帮助我们思考、计划、判断、比较、创造、想象、形象化、分析、记忆、做白日梦和幻想,通常被称作“思维”。“思考性自我”并不去思考,它负责专注、注意和意识,可以去观察和注意思维,但它本身并不思考。
举例说明两者的区别:当你专心致志地扔飞盘,你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正向你飞来的盘上。这就是“观察性自我”在工作,并不进行关于飞盘的思考,而是在观察它。当你想着“这盘飞得好快”、“我肯定接不住的”时,这就是你的“思考性自我”在工作。也就是说,“思考性自我”思索你的经验,“观察性自我”则直接记录你的经验。
“思考性自我”擅长作评判,它会对我们所体验到的东西,不断地进行评价。它就像一台播音机,总是给你播放消极的内容,它告诉你“我做不到”、“我很蠢”、“我学不会”。当你对这些声音保持觉醒,意识到“思考性自我”正在评判时,可以尝试这么做:假如头脑说,“生活真是糟糕透顶“,在前面加个前置定语,让它变成“我正在作出一个评判:生活真是糟糕透顶。”然后聚精会神地做好手头的事,启动“观察性自我”,去观察这么做所带来的影响。记住,不要带着期望去观察,静静地观察就好。
原则五:价值
价值反映出我们心中什么最重要,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哪些事情对我们来说意味深长且富有意义,此生究竟为何而来,又为何奋斗,等等。我们内心深层渴望什么,什么就是价值。
价值和目标是有差异的。一种价值是指令人渴望并且始终向其进的一个方向,它意味着一个持续进行着的并且无终点的过程。例如:成为一个孝顺的子女,这是一个价值,你需要持续追随它。当你对父母恶言相向时,生活就偏离了这一价值。
而一个目标则是指你想要的结果,是能够达到和完成的。例如,你渴望有个孩子,这是一个目标。一旦达到,它就是“完成时”,就可以从待办清单中删除。有小孩了就是有小孩了,无论你对孩子是爱意满满还是厌烦透顶,就生孩子这一目标而言,已经实现。
价值没有好坏之分,别人的价值与你不同,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更好或者更坏,只是表明别人和你重视的事情不同而已。如何认清自己的价值?作者设计了一份涵盖家庭、婚姻和其他亲密关系、友谊、职业生涯等十个领域的价值问卷,希望读者能好好思考并写下答案,并对自己给出的答案进行回顾和反思。
用白纸黑字写下来,澄清那些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在做这项练习的时候,你或许会发现那些长期以来自己忽略了的价值,与它们失去了联结,你可能会感到痛苦。没关系,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而痛苦正是减少痛苦的开始。
原则六:承诺行动
承诺行动是指,那种充实、丰富和有意义的生活最终会经由实际行动创造出来。在价值的指引下,将目标分解成一些更小的目标。可以问问自己:“为了接近目标,我现在能做的最小最容易的事情是什么?”然后付诸行动。
大脑非常擅长为我们想做却不去真正做的事找借口。假如你想要经常锻炼,一些理由进入你的脑海,例如“我太忙了”、“今天下雨路太湿”、“我讨厌锻炼”、“我这个月都没时间”。以“我这个月都没时间”为例,你仔细想想自己真的一个月都没有时间吗?你可能会发现,你并不是真的一丁点时间都没有,你只是不想为锻炼这个目标付出时间而已。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各种借口和理由都仅仅是想法而已。然后需要坚信:这些想法并不能控制你的行为。最后,你只管坚定地去做,时间会给你答案。马克·吐温说过,“20年后,比起做过的事,你将会对没做的事情更加遗憾。”想做的事情就去做吧,无论它是什么,就从“最小最容易”的目标开始。
4 小结
ACT疗法是本书的核心,旨在引领人们去接纳内部体验,在心理上安处当下,然后联结价值,去采取有效行动,最终过上充实、有意义的生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跟着书中的指导去做练习,尝试去运用解离、拓展、联结等技术,慢慢地焦虑情绪有所缓解。如果你也正为某些事情感到烦恼,可以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阅读它。还是那句话,请不要抱有“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的期望去读,专注当下去读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