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武志红老师的书《为何家会伤人》,见到各种家庭挑战
为什么家会伤人,明明是爱的港湾,为何伤人最深
成年人的诸多挑战追溯回去,问题大多都会回到原生家庭
阅读这本书,提醒自己,做好家长,让孩子健康成长
也理解自己为何会遇到一些挑战
1: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最后构成了一个现象场,它就像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坐标体系。。。同一件事情,因为坐标体系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认识。。。如果,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你的坐标体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
每个人一路走来,都构建了自己认知系统,即使是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要做到共情,真正的理解对方,需要放下自我的认知,真正的换位思考。
对于家庭关系,为何会觉得对方会有那么多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因为对对方有着不合理的期待,而这个期待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
不去揣测,不去评价,多倾听,亲密关系才会真正变得亲密。
2: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互相理解和接收彼此的感受。
沟通和交流的重点就是关注对方的感受和情绪,不仅仅实在亲密关系中。亲子关系,朋友之间,客户之间的交流都是需要关注对方的感受,这样的交流才是走心的交流。
3:要想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回顾现在的家庭模式以及老一辈的家庭模式,大多数的重要位置排序放在最前的都是亲子关系,其次才是夫妻关系。
真正有助于家庭和谐的模式是将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有了好的亲密关系,家庭和谐,亲子关系自然而然不会差。
人走到最后是夫妻相伴,孩子则是离开父母组建自己的家庭,面对陪伴自己最久的人,确实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才合适呀。
4: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反思自己,用爱提供安全的环境这一点,并没有做到,有时候反而会用爱限制孩子。
大多数人会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面对世界,剥夺他自己探索的自由,还美其名曰因为爱他。用爱的名义扼杀孩子成长的翅膀。
将我为你好挂在嘴边,你要按我说的做,这是父母过度控制了,并不是父母真正的职责所在。
5:溺爱的父母将自己的“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地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
一个新的角度看待溺爱,仔细观察,溺爱往往发生在隔代,而老一辈的人不被满足的需求就太多了。
回想自己有时候放纵的满足孩子的需求时,往往就是因为小时候的自己没有被满足,就不想孩子再出现那种不被满足的感受。
书里很多让人反思的案例,也有很多引人深思的观点,值得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