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言辞啊,我们该去做什么,还是不该去做什么。不能全听,也不能全信,
还是要就像孔子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注:出自 《礼记·中庸》 ,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周密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切实地实行。这五个步骤是为了达到“笃行”的目的,即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还是要去进行学习。所以,还是需要去慢慢的去走过这个过程的,经典的话,其实道家的经典挺多的,像老子庄子列子,这大家比较熟悉,还有……
道家的书典籍也是浩瀚如烟海的很多,但是可能大部分人可能对道德经还是比较偏爱。……互联网对于很多人的感受是碎片化,信息太复杂,太多,想真正去了解一些比较好的一些东西,比如,我们讲正法的一些东西,真正你能够去接触到其实真的很难。
还是要去循序渐进的读,因为道家,其实它入门的典籍相对来说比较偏少,因为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其实自古以来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分诸子百家,其实是在汉代以后,司马迁的父亲写了一篇名为《论六家要旨》的文章。[*注:这篇文章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
从这篇文章之后呢才开始分家别类,在此之前呢其实不分家,所以所谓道家的入门,儒家的书也可以作为道家入门的书来看,儒家的基础部分相对来说比道家的容易懂一些,更清晰一些,如果你底子比较好,直接从道家的典籍入手也没问题
一个是文字,一个是道理。《道德经》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我们为求道,但我们不能一上来,一开始就得道了,如果得不了道,那我们就想着先去得德,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德,我们就去先求什么是仁。当我们不知道什么是仁的时候,我们先去求义,当我们还不能够做到什么是义的时候,我们先去求理
他也是从理智到仁义到道德,是不断的循序渐进往上去推送出来去学习上去……
学道干什么要练武术呢?接触了武当派,接触了武当派的祖师张三丰的一些事迹和他的一些思想,还有他的一些文章,慢慢的开始了解的越来越深,……,后来才知道,原来学武术不只是为了打架,当然实战技术是武术的核心内容,这个是必然的,不然武术就失去了它的一个核心的东西,但是武术又不只有这个,它有更深奥的东西在。
武当武术它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呀?它后面的一个承载,托载着武术的术,就是道家文化,就是我们说的道,所以整个武当武术的流派,这个体系的所有的技艺、技术它都离不开道学思想。所以太极拳,对于武当武术来说,太极拳就是我们的《拳经》
比如说,太极拳是讲柔弱胜刚强,这个思想从哪儿来?是不是从《道德经》来,是不是老子讲柔弱胜刚强。
比如说,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们太极拳讲“后发先制人”,
其实它整个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站在太极拳,站在武当武术的角度来说的话,那其实《道德经》它就是我们的一部《拳论》,就是一部托载着武当武术这个术背后的一个主要的一个思想,主要的一个理论体系。
所以为什么学太极拳学武当武术,不懂道德经,那太极拳肯定练不好,所以你发现所有的内家拳武术大家,对道学思想,对儒家思想都有非常深刻研究,都有他们的理解,
所以我在学武术的过程中,最后发现什么呢?学武术不只是为了去学武术,然后就开始对道学文化就开始越来越感兴趣,然后慢慢的就被拉到坑里去了,然后就走上了修仙之路,开始主要以学习道家文化为主,开始去修,开始去练习,
这本书,是对由武入道过程的思想状态作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这本书主要分成了三个板块,
第1个板块呢主要是讲学习方法,没有学习方法的话,就好像徒手去挖地,徒手去劈柴那就很难,所以方法它就相当于劈柴的斧头,挖地的锄头,所以要先学习学习方法
第二卷是讲武术的分类,站在中国传统武术的角度做了一个大概的介绍,介绍了一下松溪派的一些练功方法,还有它的一个理论体系
第3卷,讲的是那个天道,就是以武入道,关于什么是武术的最高境界,提升到什么状态才叫做尽头呢?讲的是武术的一个最高境界,
基本上这本书是我阶段性的一个我自己人生生涯对于武术的一个理解啊,其实我自己的话很少在这本书里面。基本上都是在解释前人,那些祖师,大贤大德,圣人们的言语,用我们比较熟悉的方式做了个翻译,通过我自己的一个理解去把它做了一个整合,
所以武术不是去争一个输赢,争一个对错。一个高低,其实它更多的是包含了天卷里所讲的境界,包括武术它背后的一些和核心的哲学思想,还有包括这个中的这个概念。
通过这一本书,就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学会学习,就相当于如同我们要去拿出一个工具知道怎么去运用,
我们在练功的时候,如果不懂得其中的一些方法,那在这个练功的过程当中,可能就要走歪,可能会受伤,朝一个错误的方向来去进行了,就没有办法能够去学到一些好的一些东西。
……
“涉潜水者见鱼虾,涉水深者见蛟龙”。之所以叫密卷,不是说它的文字有多密。而是真要去明白这里面的内容的话,其实是不容易的,其实所有书都是一样,
我们读书都要是很多遍的去读,还未必能够明白一本书到底在说什么,更何况我们第1遍读,第2遍,
阶段不一样,读出来它也会不一样
比如说,我跟你交朋友是吧,我们第1次见面,我就能很了解你的性格吗?那肯定不是,那多见几次面,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才能成为朋友,是吧?
所以读第1遍书的时候就相当于你刚认识是的一个新人。……
这也是我们的读书方法。为什么说一本书要反反复复的去读。
很多好书,像圣贤的经典,像老子庄子列子……都要去反反复复的读,温故而知新
就是要反复的去读,
所以密卷的密不在于写的隐秘,而在于领悟,它是有一个深度的意思,
指的是一个深度的意思,是这个密这个意思
这本书对入门者来说容易一些,
第1卷讲的学习方法,自古以来就有,古人就是这么来读书的。
……
我师父身上他的特质,性格,为人处事,他通过实践践行,告诉我两个字,叫做:不争
道家经典里面的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忧”
然后在这个就是人生的这个路上,幸运遇到了第2位推广武当武术和武当文化的老师。
通过他的一些总结去在学习,
最重要的就是,我感受到他们身上都有一个特质,你们知道这个核心特质是什么吗?
就是在做
他们会说,同时他是把他说的这些东西也是在做,去实践,去做,
比如。发了愿或者有个很坚定的一个志向。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去行,去走的人其实真的很少很少,因为,知行合一,但知行合一的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有一个障碍,其实有一个贼,就是我们的这个心性,情绪,杂念或者妄念会影响到我们没有办法能够去把这个东西合住是。
道理都懂,但是唉,一到行的时候。唉算了吧,明日复明日,去想还去行这一点很难。
比如,包括闭关,它其实也是在行的一个过程,到了这个节点,就是需要去突破的时候
(我们把当下安住好,慢慢的去走,不难过)
流云老师告诉我两个字:无私
没有任何说要想去怎么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随便你们想知道多少,取决于你们想要挖多少。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就看你的能挖掘多少东西出来了。真的就是无私利他。没有说藏着掖着,这些学术东西,大家都可以去用,去学习,去提升,只要对于你来说是有益的,我对这点感受比较深。
互联网时代啊,碎的东西太多了,碎片化,不成体系。东捡一下,西捡一下,明白了一个道理,然后就忘了这个道理是什么。
我今年也是想去系统的,有体系的去学习,从根上,一点一点的去提升,把基本功打好
无私其实也是我们自己的修行啊,
当然无私指的是私心啊,这个私心,包括自己的固化思维(惯性思维、主观认知)。
这些用张三丰祖师的话说,其实都是在练习破常格的一个过程
其实我们现在自己也做不到无私,都是在少思寡欲,少思。
(因为阶段还是不一样,可能在我这个阶段的时候,我觉得大家在做的这个过程当中,我内心里面觉得这种状态就很好。
对我来说,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就是在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不断去往深入里面去走,去修行,然后去提升自己,要破常格,打破我们的惯性思维的一个过程。)
这个其实跟大家交流的过程,也是自己修行和学习的一个过程啊
修行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1个是在山里面关起门来自己修行,
第2个是要打开门来,然后在世俗间修行,这两者对于学道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对于学道的人来说,本质上没有出世入世,出世也好,入世也好,都是在修炼自己。
帮助到别人就更好了,帮助不到别人,
也是先要去修正自己,
从修身开始,从修正自己的行为开始,
一点一点的“时时勤拂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己愈与人己愈有,欲达达人”
教是一回事,学是一回事,练习也是一回事,很多人学而不习那也是没有用的,
如果只是出于好奇心想了解一下这个东西,我觉得随便了解了解就行了,但是你要想真正的深入进去,就像刚刚说的,
“浅者只能看鱼虾,深者才能见蛟龙,”
那么入到深处还是入到浅处,没有人能够替代我们其他人去走到深,走到浅,那都得自己去走,所以这个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去真的告诉,让大家真的去明白有一些比较深奥的理论,
那我们可以去引领大家去知道什么是道家,什么是道学,怎么去打坐,只能去讲一个方法和支撑这个方法背后的理论体系。
当然如果大家想要见到不一样的风景,那无限风光是在险峰的,只有入到深处,你才能够看到跟普通人不一样的风景,如果你只是泛泛地走一走,看一看啊,一步一回头的了解一下,那么你看到的风景跟世俗之人看到的风景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道说不清楚啊?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吾不知其名强自之曰道。
我们的祖师都没说清楚,我能把它说清楚,那我就太厉害了
语言太过于局限了,语言只是个工具。那语言是谁发明的呀,语言是我们人类的一个约定俗成,我们把这个东西叫杯子,那我们约定俗成叫杯子,然后别人都能听得懂,我这个叫杯子,但是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见过道呢?没有几个人真正的见过道,都是听说的,所以大家约定俗成说有那么一个存在,
一一道
但是大家都没有见过。就像一道菜,别人说一道很好吃的菜,而我们所有人都没有吃过一样,那我们去怎么去了解这道菜到底是真的好不好吃?合不合我胃口?
所以只是通过一个人类发明的语言,想要去明白生化了万物的道,那么其实就相当于是以一个蚂蚁大的存在要去见星星月亮见浩瀚宇宙,那这个就是那个眼睛都不够用嗯,
所以,道没有办法以思辨来求,道需要我们去知行合一
我觉得不会有人会告诉你答案的,就是没有会有人会直接告诉你答案,
他肯定会告诉你答案的方法对,但至于你要得到这个答案就看你自己
孔子有4个字啊叫循循善诱,就是孔子教导他的学生也只是去引导大家去往前走啊,就不是说直接搞给个答案,
其实我们给答案的这种行为呢,是我们现在当下这个时代,因为我们经历的这种教育制度,我们觉得唉我们需要我们我们在考试,在做题之后老师会给我们一个正确答案
但是事实上,在这个世间大部分时候是没有标准的答案,没有正确答案的,而那个答案得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这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而且它有变化,随走随变,所以这个其实真的非常非常难,很难很难的一个过程,当然最后都是为了去得道,终极目标。
何以为生的这个问题是吧?
道家修行要讲,也讲法侣财地,
其实人只要没有得到之前,都是凡人,
凡人他就需要,就要有衣食住行,
所以出家人,修行人并不是说放下名利,并不是说没有名利啊,他依旧是有,
所以在《列子》里面也会提到关于这个问题
他说我有为什么要丢弃呢?
我没有又为什么一定要去强求呢?
在庄子老子里面也有提到类似的理沦。
所以并不是说,修行就一定要把自己搞得很苦,把自己搞得怎么怎么样,那个叫修行,
其实苦行也只是修行中的一个部分,
因为人的欲望,人的情绪真的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太难控制,所以通过苦行的方式,让大家对自己的情绪,对自己的欲望,对自己的生命有更深刻的认知,这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但并不是说,修行就一定要把自己弄得没得吃没得穿,这个叫修行
道家为什么讲学术求法,得法悟道呢?
第1个是通过术来求法,以这个法去悟道,第2个呢就是说通过这个术,来去谋求一些什么?谋求一些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是吧,
我要去买个馒头我得花个两块钱,那这两块钱从哪来,我自己辛辛苦苦去挣的。是吧?
那么,比如说我学武术或者说我学医术,我给别人看了病,别人给我一个诊费,我拿这个诊费去买点饭吃,这个理所应当
所以,学道之人他不会让自己特别富有,
但也不会让自己特别贫穷。
当然这就这个中间它也是有智慧的,不矛盾
一个世俗的问题,但是其实这也是我们非常多人面临的问题,
我们在这个路上,我们对这个东西的一些理解,因为毕竟谁在这个路上没有疑惑呢?就是处于可与不可,这个中间就变得很纠结,就是这个内心它是拧巴的,
同学问,欲望过大,
佛家有句话说:烦恼即菩提,
这个世界由这个阴阳构成的,它有好的一面它一定有不好的一面。
这个不好的那一面,不就是在引领着去学习,只要不搞歪门邪道,欲望过多。
这些东西其实是他是有一个中的,就像它里面是有一个智慧在里面的。
修道这件事情它并不是说要出家才叫修道,也并不是说一定要入山才叫修道,其实道无处不在,我们在家一样可以修行。
可能大家知道道教有分两个两大流派,
全真和正一,
正一另外一个名字,叫火居道士
什么叫火居啊,就是身处在城市间的修行人,所以叫火居道士,
他们在城市中去修行自己,在整个道家的历史上,在尘世间修行的人,最后得道的人,不在少数。
而且本身道教成立之前,比如说老子庄子,你也没听说他们出家吧,是吧?
包括在列子这本书里面,列子住在郑国的一个城市里面待了40年,他也没住在山里面。
要住在哪,才叫修道,其实并不是,
道无处不在,有家室的,不管是独处的,不管是深居城市,还是深居山林,跟修道这件事情本身啊,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在哪里都一样可以修,所以不是说,非要怎么样
大家最后都是要去见人道,见地道,见天道,说人世间的道依旧属于道,所以依旧是我们要去参悟的一个途径。所以如果一个得道之人,他连人世间的道都不懂,他说他得道了,估计也没人信。
我们在学习别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学习他的一些认知,或者一些就明白他的一些功夫,这里面的一些东西,所以但是它这里面它就包含了有一些就思想,
流云老师他身上就是有一个非常核心的就是我们在学习这个东西,我们不为了去得道这个东西,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东西?
就这个问题。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其实也是这样子的,如果只是为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东一东明天西一西。那你可能没有办法能够去往这个深入去走,
你的目的或者你的愿力如果是这个,那你肯定目的也是为了这个。
在这个过程中,刘芸老师会把他的一些
比如说经历,或者是一些过程或者一些学习的方法,
路有这么个路,这个东西也是ok的,它一定是存在的,我们是很坚定的。
对于我们来讲,就是有这个方向,我们很坚定就往这个路上走,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也说,我们吸引一帮志同道合的一些人,那我们相互分享,法侣财地,我们就一起来共同的去进步。
闭关的所得很难说清楚,因为什么呢?
如果我能说得清楚闭关的所得,那就说明我在闭关之前就得到了,那我还要闭关干什么呢?
所以闭关的所得很难去讲清楚,
这个基本上就已经涉及到语言和文字无法交流的那个区域了,因为这种心得,真的能够明白的话,读一下《道德经》也明白了,你要真的明白不了的话,其实我说了也还是不明白。
每一次闭关,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的功课和它的所得,其实都是不一样的,当然这是这个仅限于我自己的一个学习过程,
其实整个学道的过程,它是因人而异的,
没有哪个人的路是完全走的一模一样,
每个人都要走出自己的道。但最后呢又都通达大道,这个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当然其实我感觉这个也要,还是自己也要去学习,如果自己没有去提升的话,可能你也没办法去看到这些东西,然后也没有办法去明白这些东西的背后的这个原理到底是什么
闭关就是叫封闭式学习,所谓的封闭式就是尽可能的谢绝与外物的往来,然后仅仅是保留吃饭睡觉等等这些最基础的事情,
就是一门心思只做一件事情,谁也不来往,就只专注干一件事。
比如说
我们有时候可以闭关练剑,闭关读书,闭门谢客。也可以叫闭关修行,
闭关本身,它就是一个封闭式学习的一个方法,不出门也不见人,甚至不去见天见地,住在山洞里闭关的,连天地都不见,更何况见人。
得道得到了什么?
首先要对道有所理解,如果连道都不理解的话,那对于得道这个概念其实很难去说。清楚,那通俗来说一个人得到那从道教的术语上来说,那就是成仙了,
要学这个东西,首先要了解它的学术体系,了解它的体系是什么,然后通过一些这些经典,了解他们都在说的这个东西是什么。
所以多去读一些这些书理解,通过他们不同的角度来去诠释这个东西。
它需要一些基础理论,有一些专业的东西和市面上流传的东西,它是不一样的,其实任何领域都是不一样,包括像市面上流行的武术,和专业的武术那完全是两个概念,它是不在一个层次上去理解的,
同样学道这件事情也是一样,你不能够说用世俗的状态去理解一个比较专业的一种状态,我们如果真的想要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确实,我们要去补充许多基础知识,
其实他语言不在于多,
从来不缺美,要有发现美的眼睛。
有时候其实听两句,你就大概知道是一些东西了,但是如果说你真正比较感兴趣的话,你要老老实实的呆在一个地方,你得要系统的去学习,
比如说,书。书不就是的吗?那就是他在讲这些东西的一些学习的方法,……
学一些太极拳,主要还包括一些其他的一些真正比较厉害的一些人,也把他的文章拿来去讲,多个角度,不是说我只是跟你一个角度去讲一个问题,所以他的系统太庞大了,通过360度无死角,这样去跟你讲,那你想想这个时间,能够通过三言两语来去讲的,比如说,
我们讲到什么到道法自然。你可能感觉到,我好像听了,但是我好像又没了。
我也很想讲的,我也很想很简单的告诉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1。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样的一个次地,无为的功夫。
那我是跟你讲的,然后呢?
还不是没有然后,大家都懂,但是至于真正你想去明白其中的这个所以然,和那个什么,那肯定是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学习。
还是那句话,没有去告诉你直接答案的人,他一定是告诉你学习方法的人。
那么我们共同去验证一下,到底是不是这个东西,因为学习本身它有岔路,岔路多之又多,这个东西又很细微,又很复杂,然后需要我们有很强大的觉知力,
每天早上带着大家一起来练功,我们在练功的过程,不就是在觉察。觉知和了解自己的一个过程,与自己对话,从外在往内在的这样的一个过程,通过一个动作,通过武术,通过一个功法,来慢慢达到让我们能够去专注,能够去求到那个本。往内求的一个过程。
总而言之,它就是一个让你觉得很云里雾里但是它又有一个痕迹可寻,有一条路又可以让你去走。
我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