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著(六)

汉制得失检讨

1.经济方面,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导致政府的减税政策全失功效。另外,废奴政策也没有取得实效。

2.军队制度方面,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操练时间都太短,调兵不便,导致全国皆兵有名无实。

3.政府组织方面,皇权与相权本是并存的,但汉朝缺乏约束皇帝的制度,导致汉代的雄主不时侵夺宰相权力。雄主当政时,尚不会出现太多问题,但当皇帝庸弱时,权力的归属便很容易引发混乱,并在内朝与外廷之间引发矛盾。

(1)汉武帝时,皇帝便侵夺宰相权力,导致皇帝的私人秘书尚书的权力变大。

(2)汉武帝临死时,昭帝尚幼,为免女主操控幼主,以成吕氏之祸,武帝处死了钩弋夫人,但又担心宰相把持朝政,于是在内廷中设置了一个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辅政,与宰相相互制衡,导致此后的内廷与外朝经常发生冲突。

(3)汉朝缺乏制约皇帝的制度,同时也缺乏制约大司马大将军的制度。内廷诸职,本来隶属于御史中丞,御史中丞需要向御史大夫汇报,御史大夫需要向宰相汇报。汉武帝集大权于一身,内廷诸职不需向御史中丞汇报,而他死后,内廷诸职归于皇帝的秘书,而秘书处由霍光掌领,由此,霍氏的专权也就成为可能。

(4)外戚辅政,遗害甚远。虽然汉宣帝时期,恢复旧制,仍由御史中丞掌领尚书,使得霍家垮台。但外戚辅政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内廷依旧权重,外朝权轻,于是王莽(也是大司马大将军)代汉而兴。

(5)为了缓和内廷大司马大将军与外朝之间的矛盾,西汉后期重新设立三公,分别为大司徒(原宰相)、大司马(原大司马大将军,太尉消失)、大司空(原御史大夫)。但新三公之间并不构成制衡关系,大司徒、大司空全部成为外朝官,管不到内廷,而大司马依旧掌握内廷实权,权重非常。东汉时期,君主若为雄主明君(如汉光武帝),则把控大权,国家尚不出错,若皇帝无能,则国家非常容易产生动乱。

按:依我的理解,新三公并不完全是由旧三公变化而来的,而是将旧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与大司马大将军这四个职位改为新三公(大司徒、大司空以及大司马)。丞相是大司徒的前身,御史大夫是大司空的前身。太尉总掌军务没错,但并不是实际打仗的人,实际打仗的人是各种各样的将军,包括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大将军”,而大将军最开始是不参政的。武帝后来在大将军之前加一个“大司马”,其实是一种加官,表示荣宠用的。但是武帝临死前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却是要他辅政的,那么大将军既可参政,又掌军队,就非常有权力了,而太尉的存在似乎也可有可无了。西汉后期,直接把大司马大将军改为大将军,好像忘了原本还有太尉一职一样,可是这样一来,大司马集合辅政与军权的情况并没有改变,大司徒和大司空管不到内廷的事,感觉改了个寂寞。此后,皇帝若为雄主的时候,大权一揽,新三公都势弱,皇帝庸弱时,大司马跟外朝官就又起冲突。这样看来,只有汉宣帝的恢复旧制,重新构建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制约关系,可惜宣帝以下,并没有取消大司马大将军的存在。

4.选举方面,有好有坏。就好的一面而论,汉代的选举都是分区定额的,那么全国各地的人民,便都有机会进入中央政府的机会。同时,汉代郡县的长官,又必须避用本县的人,这样地方政府也可避免陷入地方性。全国各地声气相通,风气相移,不致分离。就坏的一面而论,第一,举孝廉出现了很多请托舞弊的现象,导致朝廷在举孝廉之后还得再行考核。第二,古人读书不易,知识往往世袭,学问变相成为了一种资本,于是能够读的起书的家庭,最后往往成为官僚家庭。第三,地方长官有权察举,时日一长,全国各地就有很多门生故吏,这些门生故吏,往往又会察举地方长官的后人,以报当年的赏识之恩,那么长此以往,被举出的人才永远是那几个家庭,最后便形成了之后的士族门第,并使当时的社会成为一种讲求门第的社会。魏晋以后的门第社会之起因,便滥觞于此,则原本用意甚好的察举制,渐次产生了不好的结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