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成果、目的、竞争
这一节透过奇安信的案例,让我对「成果物思维」有了具体地理解,也让我对《孙子兵法》中的「先胜而后战」有了理解,
文中讲道:“咱们常常所说的成果,是说事业、工作的收获,属于一个事后结果概念。而华与华要强调的是一个事前的计划,事前的制定。就是我们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提前界定好我们的成果是什么。这在《孙子兵法》里叫「先胜而后战」。”
这里首先让我区分了自己过去对「成果物思维」中「成果」理解的误区,过去理解是站在「事后」的角度谈「收获」,而不是在「事前」就思考好即将要做的这件事,做完自己要实现/收获哪些成果。
这让我意识到,自己之前在做事前对「成果」没有主动思考的意识,还有一点是,没有思考自己做这件事要达到哪些成果。这让我理解了一个现象,不同的人做同样的事达到的结果是不同。因为每个人做同样一件事的目的不同,也就导致了表面上是在做同一件事,但是结果完全不同。这里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想清楚自己做这件事要达到哪些成果,以这些成果为导向去做事,这件事做完,成果也就“顺道执行”出来了。
这点给我很大的启发,这让我意识到,自己过去不仅没有事前思考「成果」的意识,而且在做事的过程中,还会左顾右盼,看别人得到了些什么,然后拿自己跟别人的成果进行对比。这其实已经违背了「成果物思维」。
这让我对《论语》中的“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我在“事前设计好了成果物”,也就清楚自己做这件事即将收获些什么。最后收获到了就已经完成了,结束了,而不是拿自己跟其他做过同样的事情的人比较,看看别人收获了什么,自己为什么没收获别人收获的,从而产生抱怨和妒忌的心理。
如果自己一开始就想清楚做这件事能收获到什么,并且做完也就收获到了。那么这是一件完整且完美的执行过程。
自己容易陷入的误区是,看到别人做同样的事,而收获到了不一样的东西,从而产生了妒忌和贪念,对这件事不满意,没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里让我明白,一件事,因为做事的人的目的不同,这件事的结果会呈现不一样的样貌。但是这些都是表象,真正重要的是,要回到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哲学,“研究的首要主题,最主要的知识,是对目的的认识;而目的是每一种事物的善,一般说来,是整个自然中的至善。”
也就是说,一件事如果从它自身存在的目的的角度完成它,就能得到事物本身的美和善。但是因为每个人对事物目的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就会产生偏差,理解上的偏差自然会带来行为上的偏差,就会呈现同样一件事物做出了五花八门的样貌。
回到对「成果物思维」的理解上,文中对「成果」和「成果物」进行了举例区分。
文中写到:“500万大奖赛的成果是什么?一方面我们表彰激励员工,希望他们能为客户提供持续的价值输出;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客户释放强烈信号,希望你至少要在这儿留5年,这样才能得到更大的价值,这是成果。而成果物是真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首先就是500万奖金支票,然后就是冠军奖杯,我们还要留下最核心的一句话,那句话就会成为我们的品牌言说、品牌资产,最终会形成大众口语报道,希望你们在更大范围内口口相传。”
从这里可以看出,「成果」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内激励员工,另一方面是对外向客户释放信号,希望他们留下。真实存在的「成果物」有三个,①是500万奖金支票、②冠军奖杯、③能够形成口语报道的一句话。
从这里让我明白,客观上举办500万大奖赛,可能会有多个目的并存,比如说:增加品牌知名度、曝光度、影响力、炫耀、让别人觉得我有钱等等。但是这里最重要的是:自己做这件事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个目的外化出来也就是「成果」。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是: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不清晰自己的「目的」,其次也不清晰自己做完事情的「成果」是什么,这就会出现钱白花了,事也白干了,因为没有结果,只是期待可能顺带能捞着点什么,也可能什么也捞不着,竹篮打水一场空。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华杉老师讲道的「四个不知道」:“一:做之前,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二:做之中,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三:做之后,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过去在理解「成果物思维」的时候,还有一个困惑是:我不清楚如何事前设计好成果。因为当我没有经历过事情的时候,对事情以及事情的过程没有认识和了解,也就不知道关键点是什么。
这里让我想到的是:这就是华杉老师讲道的「学习的目的」:“学习是为了免于愚蠢。”
一开始没有经历过的时候,那就去经历,经历过之后对事情有了了解和认识,那就有意识地主动尝试制定成果物,然后在经历的过程中一次次调整。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看看别人是怎么制定的,制定了哪些成果物,可以直接用来学习和借鉴。
最后,我对「先胜而后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明白这句话是对自己说的,而不是对外的。
华杉老师在《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中对「竞争」的本质的解读:“孙子强调先胜而后战:‘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先让自己变成不可战胜的,然后等待敌人可以被战胜的时候,即等对方出错。我之不可胜完全在于我自己的修为;敌之可胜,则在于他,在于他犯不犯错。所以,他败了,也是他自己败了,而不是我把他打败了,我只是胜了而已。所以不要沉浸在斗争思维中。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都是自己的事。”
这里的「胜利」指的是,自己在做事的过程中,自己完成了自己做事前制定好的「成果」,也就胜利了。不能胜利也只是在提醒自己:①成果物找的不对,也就是对事物的目的认识不准确,需要调整;②修为没到,需要继续修炼。
自己其实跟任何人都没有竞争的关系,无论是自己胜利或失败都在于自己的修为,之所以自己能胜,在于自己本来就是“不可战胜的”,之所以别人败了,在于对方本来就是“可以被战胜的”。
这让我理解,这个世界不存在竞争,自己唯一的对手是自己,要破的是心中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