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恒态,又有时态。方有对谈;众方称言,此独冷笑。深险难近,不足️与论情。言不必当,极口称是;未交此人,故意诋毁。卑庸可耻,不足与论事。漫无可否,临事迟回;不甚关情,亦为堕泪,妇人之仁,不足与谈心。三者不必定人终身。反此以求,可以交天下士。
——《冰鉴》
3月15日,星期五。
当我下定决心要做一件事时,有时候会较真。为了交今天书法课的作业,昨天又写了N张“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不知不觉竟然写到了夜里11:20分,“暮春之初”四个字怎么也写不好,索性今天只拿了“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八个字交作业。
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觉得自己有些笨笨的,明明每个字都读了很多遍,每个字字型、起笔行笔收笔都分析了很多遍,落到纸上还是写不好,我把原因归结为“练得少”或是“专注力不够”。
老师把所有同学的作业展示在电子屏上,让我们学着点评。从整体的章法开始,相似度有百分之八十的留下,再从每个字的笔画再评,最后只有两名同学的作业留下。这个情景让我想起了《共情的力量》里提到的接纳:我没那么好,你也没那么好,信心大增。
穿了羊绒套裙和羊绒大衣,唯恐写字的时候沾到墨,我就拿了水写布版的《兰亭序》,反复描写练间架结构,老师走过来说:我不建议你用水写布写。第一我没办法点评,第二你写在水写布上,字会显得好看,会影响你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她这些话让我明白了用水写布练字的弊端,真是应了那句话,“学无先后,达者为师”。
下午是声乐课,前面的同学这两次课和我热络起来,才知道她比我大8岁。每每看到比我年纪还要大的同学,就很佩服她们,她们看我也是极力劝我趁儿子还没结婚前好好珍惜这段退休时光。上班的时候总盼着早点退休,觉得什么都不用干还有钱拿真是件幸福的事,但退休也是人生一个标志性的阶段,心理的变化也是要格外关注的。
看到美塾的老师在群里说起纹眉的事情,我决定去纹眉。直到现在,我还是原生眉,之前无论谁劝我纹眉,我都会坚决地拒绝。于很多女性朋友来说,这不是件困难的事,她们觉得与其我每天要化妆,不如做个半永久的眉毛。自我设限每个人都会存在,突破自我限制更不是件容易的事。
3月16日,星期六。
早早地起床,内心还是有些小紧张。当你突破某个自我限制,人生就会有某种全新的体验。
设计好眉型,涂抹上麻药,二十分钟后开始纹眉。我觉得像指甲在玻璃上滑动的声音,纹眉师说那是皮肤裂开的声音,说明皮肤的弹性还不错。无意中受伤和主动让别人拿刀划开皮肤结果有些相同,心理感受却天差地别。虽然涂过麻药,某一刀下去还会有些轻微的疼痛,整个过程大约有两个小时。化妆师和纹眉师两个人的加持,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眉型很适合我,化妆师刻意让纹眉师把眉峰挑高了一点点,毕竟年纪在这儿,随着皮肤的松弛以后会自然地降一些。
“有改变的勇气就很厉害了……”听朋友这么说,我知道她纠结的是什么,她正困顿于各种关系和心理的困境中。陪她聊了将近两个小时,听她倾诉自己的各种情绪,我建议她去找个心理咨询师探讨一下。她知道我在学习心里倾听师,把她疑惑的三个问题给了我,让我有机会问一下老师。我很清晰地知道没有人能给她答案,助人自助是做心理咨询师的原则之一。
晚上有心里倾听师的带教课程,我竟然忘记了提交作业,心里很快接纳了这个现实,现在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原来那颗要强要好的心。忘记了就忘记了,和班主任、老师进行了沟通,决定明天补交。模拟训练时跟随着来访者的倾诉、倾听师的问答,我像观察员一样观察着整个过程,偶尔内心还会出现评判,已经很少了,更多的是跟随,每个同学都很认真努力,老师问了模拟训练中三个人的感受和想法,通过老师的指导有了更多的领悟。
上完课有些累,坚持在直播间读了一节书,《共情心理学》明天就可以读完了。
3月17日,星期日。
让小度提醒自己今天8:30要提交作业,早晨在直播间读完书吃完早饭,微信自己对练的同学,让她指导自己如何导出“逐字稿”,很感谢这位同学的指导,原来自己找的界面弄错了。
整理逐字稿发现自己的工作思路中间某个部分有些乱了,或许是跟着来访者的思路跑了,或许是自己不知道下一步如何开展又绕了回去。对话中自己有很多“嗯、呃、那”的停顿,也许是口头禅,也许是思考时下意识发出声音。
今天读完了《共情心理学》的最后一章——避开共情的误区,这一章的第二节“摒弃过度共情”回答了我原来“情感卷入”的问题,我“过度共情”了。过度共情的人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是特别敏感。他们能够观察到别人所预见不到和注意不到的一些细节,哪怕别人出现了一点微妙的情感变化,他们还是能够直接地感知和体验得到。
二是过度共情者很难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因为他们特别容易被其他人的心理感染,很容易就会出现很大的心理情感波动。
三是一个过度共情的人总是把帮助对方解决问题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想要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却完全忽略了自己,而且还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和途径巩固自己的社会价值,总是希望能够让自己真正感觉到是被别人迫切需要的。
四是过度共情者很有可能从对别人感同身受而逐渐转化为憎恨或者厌恶。因为他们与人交往时给别人的帮助或者请求不是对方真正想要的,所以一旦被别人拒绝,他们很有可能会切断与对方的联系,自顾自地陷入愤怒和挫折的情境当中。
在人际关系中,你有过这样的时刻吗?如果有,觉察一下自己是否过度共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