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读《瓦尔登湖》10-12章
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读书,今天我们来共读三章。四章的主题分别是《倍克田庄》、《更高的规律》、《禽兽为邻》。在逐渐熟悉了梭罗的写作手法后,光看标题就能够想到大致来说他会谈到哪些内容。不过他切入的角度和看待万事万物的方法,总会给我一些启示和惊喜。
所以,我还是想首先,以精炼的语言凝练一下三个篇幅所讲诉的故事。
就让我们从第10章倍克田庄开始,这一章非常的简短,描述了同样住在森林里的另一家人的故事。夫妻二人带着几个孩子一起生活在美港附近。因一次偶然的雷阵雨,我跑到他们的家,倍克田庄里的一间小房子里躲雨。进而与这一家人交谈,观察这家人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而引发的思考。
接下来的一章梭罗谈到了更高的规律。通过几个不同的方面承认了人类的种种本性,比如野性、贪婪、欲望。他认可并容纳所有人性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解决问题,寻找美德的方法--克己。
禽兽为邻这一章再开始我还以为要发表对社会体制不满的声音,毕竟前几章一再提到了对邻人的不满。再上一章还说到了不懂克制的人与禽兽无异。但是,这一章却实实在在的讲了他的动物邻居。为什么恰恰是我们看到的构成了这个世界?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的老鼠和鸟类。出门打水的路上偶遇的水獭、松鼠,半夜听到浣熊的呼声,只要勤勤恳恳的生活,便会与这些邻居不期而遇。还有在森林里漫步的“长翅膀”的猫和与他在湖面上斗智斗勇的水鸟。当然,有的时候也有不那么和谐的时候,有一次就观察到了蚂蚁打架。因为迟迟等不到结果,最后就把这三只打得难解难分的蚂蚁一起带回了家。最终的结果是,大一点的黑蚂蚁身负重伤勉强胜了两只红蚂蚁。
以上是这三章的主要内容。
经济学里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叫做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会自发的调节供需关系,以需求调节价格。举个例子,现在每个农民都有一片田,一大半种玉米,一小片种大蒜。有一年发生了流感,大家都觉得吃大蒜可以预防,于是哄抢大蒜。大蒜的价格被抬的很高。农民发现这一小片大蒜挣得钱比玉米要多得多。第二年就会自发的把所有的田地种上大蒜。结果第二年没有流感再发生,大蒜的产量远远高于实际的市场需求。自然也就卖不上价格,农民亏的吃不起饭。理论讲着非常简单,但是面对实际的收益诱惑,有多少人能保持着原来的布局,不全部种上大蒜呢?每每出现在牛市最后的接盘侠,不也正是这个道理么?
倍克田庄里的这一家人,因为想要喝咖啡喝牛奶,而预支了这一部分的开销。为了还的起这一部分需求的支出,他们全家人都得更加努力的做工挣钱。这一举动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造成了更大的消耗。肉体上的消耗通过花更多的钱,吃更多的东西来弥补,这已经非常的不幸了。生活的如此辛苦而沉重的一家人,又如何能有时间和精力来关注精神上的消耗呢?
梭罗在这几章里反复的讲到了他爱钓鱼。重要的不在钓鱼这个动作本身,而是在随之而来的思考。在与倍克田庄的爱尔兰人的交手中,梭罗眨着眼睛告诉我们,经验告诉世人钓鲈鱼最好的饵食是银鱼。可是亲爱的,当你收成欠佳的时候,怎么就不能动动脑子思考,动动手来尝试,毕竟总吃银鱼,鲈鱼也会腻的不是么?
在《禽兽为邻》那一章,钓鱼成了他与诗人社交的方式之一。而在《更高的规律》那一章里,对钓鱼究竟是为了乐趣还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进行了探讨。在梭罗看啦,钓鱼和打猎,都是与森林密切接触的方式之一。这是一种野性的本能,而这种本能会随着时间逐渐转化,人会融入森林,变成其一分子,也会从最初的杀戮者,变化为记录者和观察者。简单说就是护林员或者科学家。说实话,这个话我只有一半赞同。我很喜欢他在同一章里的另一句话:“我之爱野性,不下于我之爱善良。”这也正是我内心的想法。野性,是人类的本能。它所带来的冒险性和开拓性,正是我们需要的。随着与大自然羁绊的加深,我们会以一种更温和的姿态与之接触。知道怎样更好的与大自然共生。但是,骨子里的野性并不会消失或转化。它同所有的美德一起,散发着耀眼的光华。
于是在《禽兽为邻》这一章里,梭罗就亲自向我们示范了如何同森林的动物共同生活。与一个屋檐下的老鼠共食。在湖面上与水鸟追逐嬉戏。互不制约,互不干涉,没有外交辞令,没有真真假假,不需要政治斡旋。只不过偶尔所见的弱肉强食,或者领地之争。会让人再次联想到人类之间的战争。当最后看着那个拖着残腿爬走的胜利者越过窗檐,返回森林的时候,想要去质问和追寻这一切争斗的本质。无外乎为了资源和利益。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且不说抢来的资源有多少可以为己所用,就仅仅战争本身,消耗掉的东西已经太多。也许就像是在田庄生存的那家爱尔兰人一样,为了补充损耗,而不断的去侵略,在一个恶性循环里,谁又会是受益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