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微软巨头兼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与妻子梅琳达.盖茨宣布离婚,结束了长达27年的婚姻。网友们对此热议不断。当然,人们对比尔.盖茨的巨额财富与天才头脑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比尔.盖茨的成功,真的只靠他的天才头脑吗?
在加拿大作家马尔科姆.的《异类》一书中,就讲到了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并没有人们平时讨论的那样简单,他是天才,他是富二代,但他的成功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在书中,作者认为,那些成功人士,或者在某一领域有着极高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天赋的作用其实很小,后天努力的作用更大。
据研究人员的调查发现,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艰苦地练习,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量。研究者们就练习时长给出了一个神奇的临界量:10000小时。这就是10000小时定律。
神经学专家丹尼尔.利瓦廷说:”任何一个领域的世界水平,都需要10000小时的训练。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滑冰运动员、钢琴家、棋手,甚至江洋大盗……无论你是什么,10000小时这个神奇的数字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一位世界级的专家在其专业领域中的训练时间少于这个数字。”
号称神童的比尔·盖茨,能够成为微软界巨头,也离不开这个10000小时定律。他从小就接触电脑,才上八年级,就已经通过西雅图湖滨中学的电脑终端学习编程。并不断为此投入时间,经常凌晨3点到6点,还从家里偷溜到学校电脑室去练习编程,就为了不浪费这段电脑空闲的时间。到了成年时,他早已达到了10000小时的训练量。因此,当机会来临时,他能够很好地抓住机会并取得成功。
在书中,作者还为我们讲述了Sun公司创始人比尔.乔伊的故事。计算机业是一个以纯知识精英为主导的行业,在公司成立后,乔伊着手重写了另一种计算机语言:Java。在硅谷的圈内,乔伊享有和微软的比尔·盖茨同等重要的地位。
与比尔.盖茨有类似的经历。比尔·乔伊16岁入读密歇根大学,该大学刚刚建成了全美最先进的计算机中心,这是当时世界仅有的几个想编程就有电脑可用的地方。酷爱编程的比尔·乔伊,抓住密歇根大学机房管理的漏洞,没日没夜地待在中心里学习编程。到他成功之时,学习的时间远超10000小时。他发现了这个机遇,并早于其他天才去实践,形成了事实上的领先。
由此可见,能够接触新兴事物,对成功极其重要,但是能为此坚持努力,并由此产生兴趣的推动,对成功的影响更是不可替代的。
时间管理达人张萌,是我非常喜欢又十分钦佩的女强人,我初次接触“10000小时定律”,正是在她的《时间效率手册上》读到的。她年纪轻轻就创立公司、出书、做演讲。她曾经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坚持每天早上在5至8点钟的时间里,到学校后面的小树林学习英语。不管严寒酷暑,连续坚持1000天,让自己的英语水平大大提高,最终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
10000小时定律,不仅适用于个人的成功,对团队的成功也适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甲壳虫摇滚乐队,他们的成功,也离不开10000小时的训练。
甲壳虫乐队,在利物浦的演出时间每天只有1小时,每次的演出曲目翻来覆去就是那几首曲目;而到了汉堡,他们每天必须演足8小时,必须不停地寻求新的演出技巧,不然人们早就听腻了。
正是在汉堡坚持每天8小时的高强度超量训练,历经十年,才使甲壳虫乐队脱颖而出。
一万小时成就天才,其实不过是反复地精深练习的结果。每一件事情都在之前做的事的基础之上进行累加,从而产生效果,这就是累加法则。
想想我自己,从去年11月开始读书写笔记,总是感觉自己的写作水平进步不大,与那些优秀的书友比起来,差距实在太大了。可是,仔细算算,就算我每天坚持写两个小时,7个月来,也只有400多小时,距离10000小时的写作训练,还遥远着呢。更何况,有些天自己还是只字未写呢。那些比我优秀许多的书友,人家在校读书的时间都比我多好几年,或者人家本来就很爱读书,一直坚持读书,而且写作水平本来就很好。他们花在读书写作上的时间远远比我多,收获当然要比我多许多了。
连天才的成功都在遵循10000小时定律,我一个年过半百才开始努力,且资质极为普通的人,哪有轻轻松松就取得很大进步的道理呢?还是踏踏实实地加油吧,继续向10000小时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