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四篇是孔门学问之道的纲要,本篇是拿示例来说明孔门的学问,对语录和讨论集的味道更浓。
孔门学问之道多半是讲用----做人做事的应用。下面记录的都是孔子学生的故事,里面谈到孔子教育的方法和事实上面启发教育的作用。
这一篇以公治长为篇名,他是孔子的学生,在史记孔门弟子传,乃至孔子家语中,对公治长的资料都有限。不过散见其他杂学中的记载,公治长是懂鸟语的,几十年前听到这种事还会哈哈大笑,现在并不稀奇了,因为现代研究生物科学的人,对于动物的语言和动作所表达的意思都懂了,所以科学发达以后,对古代人懂鸟语这种知识,反而并不觉得是笑话。所以我们的俗话有,近水知鱼性,在山知鸟音。这是很普通的事,可以说是生活习惯上体验得来的,在现代来讲,因为古人不大有研究科学的精神,所以对于公治长识鸟语,简直不相信,过去的儒家因此也就不敢说这个话,认为这是一个笑话,但到现在由我们研究起来,它不会是笑话。
子谓公治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以其子妻之的子就是女儿,古时候子字是男女通用的,所谓女子,男子,都用子,因此古代中国文化对自己女儿可以称子,而兄弟姐妹之间,妹妹可以称女弟,到后世反不大习惯用,也可说在另一方面看,中国过去是男女平等的,现在就孔子所讲公治长的资料,只知道他坐过牢,为什么坐牢不知道,在历史上查不出来,在另外的杂书上,有一则关于他的故事说,公治长因为懂鸟说话,有一次对鸟失了信用,鸟就害他,所以坐了牢。为什么呢?传说的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鸟对他说,公治长,公治长,南山有头羊,你吃肉,我吃肠。结果公治长忘记了,把整只羊连肚里东西都吃掉了,鸟没有东西可吃,就想害他,后来又对公治长说南山有只羊,公治长跑去,羊没看到,而看到一个被害死的人,有口难辨,结果坐了牢。这是我们小时候听到的故事。这种小孩子神话的传说,大概有几千年了,也是根据杂家的学问而来,当然这仅是传说而已。究竟公治长为什么被关在牢里。就不知道了,但是孔子认为公治长做牢,不是罪有应得,因此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由这件事看来,我们可以知道孔子的为人,绝不是要选一个有财,有势或有学位的人,才把女儿嫁给他,而且最妙的是,他把女儿嫁给坐过牢 的公治长,又把侄女嫁给南荣---南宫适,为什么呢?我们看下面的理由。
子谓南荣,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我们先要了解一个要点,孔子的出身很苦,他的 生母是继室,孔子的前娘留下了一个残废的哥哥,家里很贫穷。孔子十一二岁间,就负担起了家庭生活,一切艰难困苦他都尝过,他是从艰难困苦中站起来的一个人,他的道德,学问,文章被后世尊称为圣人,这圣者不是偶然的,他对哥哥留下来 的女儿,也是尽心的照应,最后将这个女儿嫁给南荣。
论语中好几处提到过南荣下面还说到南荣,三复白圭,孔子才把侄女嫁给他,白圭是什么东西呢?是白玉,圭就是做官的人上朝时手上拿的手板,秦汉以后又经改变形式竹简,所谓朝笏的便是他,这是干什么用的呢?第一是礼仪的规定,第二作为大事的记载,现在可以用日记本抄一下,古代没有日记本,遇到朝政大事,像对皇帝报告,如果忘记了怎么办?就把重要是写在朝笏上,这是它的第二个用处。所以我们看上古图画中的帝王,手里也都拿一块长形的手板。
古人之所以重玉,是有其意义 的,并不像现代人爱好宝石的心理,说它是稀世奇珍。古人重玉,是因为玉洁冰清,人品要做到像玉一样洁白。拿玉来比自己人格学问的修养,所以重玉。后世相传,才戴玉的戒指,手镯,至于腰带挂玉佩,这又是什么意思?据说人跌倒了如果受伤,则所佩的玉会先带人受伤。玉碎了,人就可以免于损伤,这种迷信的 传说,是否真有其事?在力学上可能有这样一个作用,并不是玉有什么神灵。
我们知道,白圭就是一种玉,上古有篇白圭,是专门赞叹玉的诗,赞叹玉,并不是因为宝石价值高,可值多少美金,而是赞叹他的玉洁冰清,玉的洁白,不能够有一点瑕疵,污点,南荣读到这篇诗的时候,非常欣赏,再三的朗诵。孔子听到他再三朗诵这首诗,就把侄女嫁给他。如果说这记载的内容就只这样简单,那么我们年轻人看到哪家小姐漂亮,去他家门口唱几只歌试试看,不把你赶出去才怪呢?孔子就那么爱听歌吗?那为什么孔子听南荣吟了三次诗就把侄女嫁给他呢?是因为孔子平日观察,如今日训导处有资料,南荣非常注重品德 的修养,因此他读到这篇诗的时候,有特别的感慨,被孔子听见,这时候决定把侄女价格他,到底孔子对南荣学问,人品等修养的考察有何观感?一个时代---社会上了轨道的太平时代---就需要像南荣这样 人才,他不会埋没,一定会出头。南荣的才由此可见。但是,凡有才具的人,多半锋芒凌厉,到不得势的时候,一定受不了,满腹牢骚,好像当今天下,舍我其谁?如果我出来,起码可比诸葛亮。有才具的人,往往会有这个毛病,非常严重,南荣的智慧,才具是不会被遗弃的,太平治世自然少不了他,一旦到了混乱的时代,才能越高的人,艰难险阻也越多,甚至生命也越危险,但南荣不会,,因为当社会乱的时候,也有善于自处,清以自守之道,他绝不会遭遇杀身之祸,可以免于刑戮。换句话说,他善于用世,不但有用世的才具,也善于自处之道,因此孔子把自己的亲侄女嫁给他。
我们把这两节合起来研究,就可见孔子处事有一定的 原则。南荣虽然善于自处,在公治长在学问修养上,有更深的功夫,所以遭遇困逆还能够不怨不尤,涵养的平平淡淡。事实上比起来,他认为公治长比南荣更了不起。,但是假如孔子把侄女嫁给公治长,很可能遭到社会的批评,说他没存好心。把侄女嫁给坐过牢的公治长,而把自己女儿嫁给世家公子南荣。可是他的做法,恰恰相反,在这些地方,我们虽有做吹毛求疵之嫌,但他是一个事实,重点在于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这两句话是孔子出生的 原则,一个人如何做到治平之世,才具不被埋没,混乱之际,不会遭遇生命危险,实在颇为不易。
第三个评论的学生为子贱。子贱姓宓,名不齐,子贱是他的号。这是年轻人,史记上记载他比孔子少30岁,家语记载他比孔子少40岁,到底小多少岁,在这里不是主题,反正这是孔子晚年所收的学生,以全部精神培植的年轻人之一,孔子对他的评语。
子谓予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孔子大概在这里对学生有所感叹,他说 ,子贱真了不起,是一个君子。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周公之后封于鲁,鲁国保存到 文化封规,是周代文化的代表。从春秋战国直到秦汉之间,都是如此,也是中国文化中心的所在。但是从这一节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的人,对鲁国文化也有感叹,指出文化要没落了,至少一些人物已经没有了。孔子特别提出子贱对同学们说,你们看,不论内在的修养品德,或者发挥于外iad才能,宓子贱都可称得上是一个君子,假使现在有人认为鲁国没有一个君子,那么子贱这个人不就是君子吗?如果说这人不是君子,还有什么人可以说是君子呢?在此隐约透漏出,第一文化精神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培养承先启后的继起人才。第二,注意奖励后起之秀,导之使他发扬光大。
以上是孔子对学生的学问,德行的评论。讲过了三个人 ,下面是文章中的一个插曲,也等于一个转折点,由此更显得论语文章的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