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庆幸自己在最后一天报名了黄博士亲授的二阶培训。之前考虑周末带小组,平时健身,并且因为时差我需要凌晨三点起来学习,需要充分休息好。但目前因为疫情居家办公,健身房和拳击馆也关了,我周末可以随意补觉,所以凌晨参加培训也不算挑战了。
每次在这个团体中,都会感觉很平和、很安全,在小组或组分享中,能产生很多共鸣。我以前是如果有机会就争取多发言,现在发现其实倾听别人的发言和黄博士的回应也是一种享受,同样也能产生很多新的观点和看见。这个周末再次深入探索了原生家庭,黄博士详细讲解了原生家庭关系图象限。通过一些问题和分享讨论,勾起了我很多儿时的回忆。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原生家庭是亲密,但又有一定的掌控。这次学习我发现我家的掌控更多的是关注成绩,对孩子较少的肯定,从小被教导听话、出人头地、要功课好。这貌似是在第三象限。不管怎样,后期还有每个象限的专题讨论,到时候再确定一下。听着大家的分享原生家庭小故事,也勾起我很多儿时的回忆。
有个问题,你从小最常有的情绪,从小最需要,而最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么?我想我小时候没有被关爱、疼惜的感觉,还有种怕被抛弃的心理需求。
为什么会怕被抛弃呢?因为我在家里排行老二,上有姐姐,下有弟弟,姐姐是家族的长女,从小大大的眼睛非常漂亮,很得爷爷的喜爱。比姐姐小两岁的我出生时,被重男轻女的奶奶嫌弃,一度念叨着要把我送人,我的二姑姑也是从小就送人了。奶奶每次还说是为了二姑姑好,但二姑姑心里有多受伤只有她知道,二姑姑常常哭着对妈妈说,一辈子就想知道为什么被送人的是自己......爸爸妈妈强烈违抗爷爷奶奶才使我没被送人。虽然被爷爷奶奶家嫌弃,但每次会姥姥姥爷家,我竟然成了“抢手货”。可大姨、二姨、二舅妈家只有男孩子,她们非常想要女儿,每次聚会都是在抢我,也许是开玩笑,但当时被亲戚抢着养也让我感到害怕、恐惧,很担心爸爸妈妈抛弃我,把我送人。听妈妈讲,她和爸爸很忙,每年放暑假姥姥姥爷想帮忙看娃,需要把我们仨送回老家,每次都是我激烈的苦恼,被无奈的姥姥姥爷送回家。后来大概小学时,我学习非常好,大概笃定不会被爸爸妈妈抛弃了,才真正知道其实我很喜欢回姥姥姥爷家,与姨和舅舅家特别亲,兄弟姐妹之间也很亲,家族氛围特别好。
这种心理也在我进入亲密关系后开始折磨过我。记得大学里的一次恋爱,其实也没什么印象深刻的,只是因为对方无缘无故的疏远我,我有被抛弃的感觉,痛苦了大半年,那时候感觉自己很丧,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每天就追韩剧,跟着剧情哭的稀里哗啦,发泄内心的苦闷,还好后来有个男生把我从那个黑洞中拉了出来,他向我表白了三次,让我感觉到被肯定、被接纳,这个男生就是我后来的先生。记得跟先生结婚后,我有一段时间很依赖他,让他感觉“窒息”,尤其是他家的环境是父母基本不管,突然他被我管着,让他很想逃。这些差异引发了我们之间很多冲突,这些冲突也造成我们之间的误解,总之,有一段很煎熬的互相不理解的时光。
为什么觉得自己不被关爱,不被疼惜呢?作为80后,我的大部分同学都是独生子女。我很羡慕每次下雨,我的同学都被家长拿着伞来接走,我只能顶着书包自己跑回家,跑回家再拿上雨伞去接弟弟,我不想弟弟也有我这种很落寞的感觉。我记得我小时候肠胃不好,每年总会犯一次肠胃炎,每次开始不舒服时,我就告诉爸爸妈妈不能去学校,爸爸就会半开玩笑说,你装的吧。直到发烧了,需要吊瓶了,爸爸才说,原来没装啊。记忆里,只有妈妈扶着我艰难的走向诊所去吊瓶。我一直觉得自己学习好,是为了让爸爸高兴。因为爸爸总是夸他好友家的一个小姐姐,甚至会对她笑,但爸爸从来没有夸过我们姐弟三个,甚至都很少笑,总是浓眉紧皱、瞪着大眼睛,很威严。后来我位居班级第一,懂事勤快,学校文艺表演和运动会场上的主力,妥妥“别人家的孩子”,但爸爸依然很少夸奖我,虽然他只选择出席我的家长会,但我依然得不到他的肯定,他那时候很怕我会骄傲自满,用打压的教育方式,使我需要被肯定的心理需求从未被满足。
虽然有一些不好的记忆,但美好的回忆就更加印象深刻。爸爸是个很有仪式感的人,每年都会给我们过生日。我的生日一般是寒假后学校刚开学不久,记得高中住校后,我生日那天,12点铃声一想起来,我会第一个走出教室,一眼就可以看到微微薄雪的地上,站着一个熟悉的身影,一个手插兜,一个手拎着几个大袋子,看起来沉甸甸的。爸爸他会给我带很多水果,还有鸡蛋糕(每次都抱怨为啥不是生日蛋糕,到现在对鸡蛋糕无好感),再带我和我的好友搓一顿。
儿时的回忆让我内心阵阵暖流,小时候的自己迫切的想长大,长大后却又对儿时怀念无比。现在我在努力为我的女儿们创造一个健康的原生家庭,希望她们美好的回忆多过不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