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我第二次来到上海。
这次南下没有第一次的惊喜与期待,更多的是对未来三年生活的想象吧。
一上午的车程已让我身心疲惫,拖着行李,身边走过无数行人,大多画着精致的妆,而我素面朝天,显然与这个城市是格格不入的。
不过,三年后的我该有所不同吧,我暗暗苦笑,选择这儿是为了让自己不留下遗憾,为了不后悔,加油!
从安徽到上海,从长江边到滨江小城来到了黄浦江边的魔都,开始的半个月,我有些许不适应。
食堂的饭菜不够味,总是过甜或过于清淡;上课时间安排的很紧凑,没有午休,每天都在追着时间跑;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宿舍与教室的距离太过遥远,每次上课要穿越大半个校园,以至于每天的微信运动步数过万。
不过偶尔留意身边的人或事物,却发现这样的生活也有许多细微的浪漫与美好。
学校的草坪上也躺着许多慵懒的略显富态的猫;树木的叶子也在一片片变黄,从上往下是一片渐变色……
上海的风很大,真的很大,我姑且认为它是从海边吹来的。
来上海的二十天有半月是刮风不断的。晾在阳台上的衣服被刮下超过多次后,发现身边的人都在讨论这狂妄的风了。现在已没敢冒险在阳台上晒东西,只是可惜我的一根鞋带不知被吹到了何处,寻觅未果。
偶尔遇到无风或者少风的日子,傍晚的时候搬个凳子坐在阳台上,看着夕阳一点一点落下去,跳过图书馆在越过教学楼,天色渐渐暗下去,不远处黄埔江上的货船传来声声鸣笛,却也是一番美丽的光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
上海的天很蓝,是那种可以蓝一整天的蓝。每次穿越南北校园去上课的时候,总喜欢抬头看一看天,湛蓝的天与砖红色的欧式建筑组合在一起,实在是一种视觉享受。
综合楼上课的教室很大,窗户也很大,傍晚的时候,许多人拿出手机拍照,那窗外的美景真如画一般令人着迷。
与内地不同,上海人对时间把控的很严格。
学校的食堂、餐厅、超市、打印店严格按照时间表来运行。第一次去超市晚了点,营业员正收拾东西还未关门但却不让我们进去了,室友说这也太佛系了,多一分钱也不赚。
每个食堂每周都有固定的休息时间,也就是说吃饭得提前查好哪个食堂是否营业,否则去了也是白跑一趟。
图书馆每周也有固定的闭馆时间,只是没想到是下午四点,无奈管理员一声令下只得把拿在手上心爱的书乖乖放回去,连借的时间也来不及了。
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好事,在严格的时间表的约束下,我们渐渐养成按时吃饭,抓紧学习,把一天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在上海的日子才刚刚拉开序幕,我却有点想念家乡的天空了。
中秋的时候,这种情感愈发强烈。
尤其是在爸爸给我发来了老家从山上捡来的红亮的板栗的图片的时候,工作的大学室友在电话里说怀念我们仨一起在寝室追剧玩游戏厮混的日子的时候,而我却独自在校园的某个角落吹着上海的风。
不知何时,渐渐长大的自己愈发多愁善感,似乎连写出的文案也都染上了忧郁的情绪。
不过怎么说,一个人在上海的日子,还是好好经营下去吧。只能靠自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