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的奥秘:利用约束

孩子平时很爱说话讲故事,但写作文就头疼,该怎么办呢?本节目通过显浅故事,讲解创造力背后的深层思路原理。

本方法也适用于各种商业布局、行事谋略、领悟自然。

《创造力的奥秘:利用约束》

————正文:

1、

朋友问:“我家孩子平时很爱说话和讲故事,但每当写作文,思路都会卡壳,无从下笔。这是什么原因呢?”

2、

某人说:“孩子日常表达时,是处于一种被信任的环境中的。他知道自己每讲好一番话之后,就能被赞赏或改变他人想法,所以很有动力。

而当写作文时,他感觉到自己是处于「被命令」的状态(环境)中的。他知道老师会从另一维度来审视这段内容,所以发挥不出来。

家长可以先从自身做起,为孩子示范如何转化各种「被命令」的心理阴影。

3、

孩子在什么环境下做事最有动力呢?比方有一天他想出门打球,外面却下着大雨。这代表一种命令(此刻不准外出)。

在这种「被命令」的环境下,孩子心里自然是不爽的。但家长可以对他说:“在家里同样可以打乒乓球嘛,要不咱们开桌子打两局”。这时孩子就会有参与动力。

这一招就叫做「发现核心、解决根源」。

4、

因为,人往往是不知道自己身处什么困境当中的。即使你向对方指出,对方也多数不愿承认或面对。

而你通过陪他(或请他)一起做一件事,对方又乐意参与的话,就等同于协助他自己发现出症结所在(譬如:过往对场景的过度执着)。

5、

第二招叫做「抓住要诀、转换场景」。比方你跟孩子说:“这叫因地制宜。虽然咱们今天不能外出,但随便找块破木板也能打得很开心。而且木板越小,力度就能练得越精准。

假设我把你昨天的积木模型给拆了,只留一半积木给你,你能否砌出和昨天那部功能一样的模型吊车呢?”

6、

以上作这番引导是因为:人的内在动力的转场,往往是无法一步到位的。譬如你想让孩子打完乒乓球之后就去写作业,如果直接命令他:“打完球就该写作业了”,这效果往往不好。

所以,这时是需要借助一些「中间兴趣层」比方砌积木,来逐步把方向引导到写作业上。比方,砌完积木你可以再对他说:“

7、

这叫做「抛弃多余、发现核心」。当你把多余的积木抛弃后,今天这部车子,是不是显得比昨天那部更简单更美呢?

所以,今后如果你想当一个发明家,就要先学会每天用新的审美观,来重新做昨天熟悉的事。

好比刚才打球,你该怎样告诉老师「我今天用木板来打球,比在正规的球桌上打球更开心」呢?你可以通过写好作业中的这篇作文《快乐的一天》,来表达这个中心思想。”

孩子听完之后,就能带着「我要重新定义快乐」的这种想法,和家长给他的思路惯性,来写好这篇作文。

8、

由此可见,以上这过程的本质是:家长先陪孩子共同经历一个「被命令」的过程(例如被困在家中)。

从而借机学会观察:之所以被约束,是因为自身的局限在哪里?如何通过打破这种局限,而令自己在约束环境中也能做出想做的事情?如何通过「重新定义一个关键认知节点」令自己今后可以免疫于同类约束?

9、

当家长善于重复以上这类引导,孩子就能逐步具备「无惧被命令、善于利用约束环境、创造自由时空」的能力。

从而能对身边的自然信息场进行反向编程。”

————

关键词:以道授术、以小见大、全息同构、变界重构

六个标题(六种价值方向):

《教孩写作文:随缘启发式主题设计法》

《逆境的智慧:如何利用约束创新流程》

《主持串场学:如何在兴趣层之间过渡》

《教孩子发明:如何利用困境创造钥匙》

《局外思维法:如何重新总结过往经历》

《脱口秀技巧:如何以小见大以术见道》

————对外简介(三向模糊概括):

This is the radio program I created today, about the mystery of creativity, about how to develop the children’s ability of invent, about how to master the natural programming techniques.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