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一起看完了默杀,从一个普通年轻学生的视角随便写一下自己的观后感,内容并不专业且具有主观性,仅作为记录。
*影片场景细节
首先我的观影经验不足,要说我对这部电影的观感,我认为它值得一看,因为它发挥出了电影这个载体的特点,先不论剧情上的某些问题,我很喜欢它的运镜,意义明确的特写,具有氛围感的场景以及情绪烘托力。
从悬疑片的角度来说,这种特写的选取确实具有某种独特的洞察力。比如在安琪躲在公交车上,察觉到可能有危险时她关上了前门,镜头又跟着她的目光环顾身后,四周一片空荡。这个时候观众很容易就代入安琪的视角,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感到惴惴不安,他们已经察觉到凶手会出现但并不清楚会以何种方式,在何种场地。正当他们思考时,一把榔头击碎了玻璃同时也砸醒了观众,被这个场景突然吓到的肯定不在少数,这种出其不意的类似鬼片突脸式的袭击将危险来临前的静谧氛围体现得更加微妙且更具有提心吊胆后的韵味,有种带着观众的心脏坐过山车的刺激感。
其次,就场景来说,我印象较深的场景有三个。一是开局,林在福乘着船坐在雾气氤氲的大海,这种典型的“孤舟与海”场景再加上冷暗的色调很容易吊足了悬疑感,还衬托出绝处逢生的氛围,像极了某个大逃杀结局里的幸存者划着船跑出孤岛,当然林在福显然不是这种幸运儿,他被自己的心围剿而死,并没能真正逃出大海。这个开局在后面也做到了很好的首尾呼应,开局掉下来的是女儿,落入水中后是男人,他们都从高楼相坠,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二是林在福锁着方教授,手里拿着觉悟的场景,他身后贴满了字符,葬礼教堂般的场景里方教授向林在福跪下。方教授被锁住脖颈,像个真理的囚徒向林在福忏悔也向自己忏悔,他本该言行合一却做了伪证。因为没看清具体,猜测字符上的内容应该就是觉悟的内容。第三个是林在福和惠君在船上,小船越划越远,天海相接,海面被天空染上绯红,如同少女清澈甜美的内心,远处山峰点缀,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感以至于看上去不那么孤独。这个场景具体在哪忘了,总之挺好看的。
最后是关于情绪烘托,这点是很仰仗剧情内容和推进的,但说实话我觉得这部片子在推进这里做得不够流畅,只是恰好的音乐稍微弥补了点这种缺陷,能够催化可能本来不足的情绪,毕竟就算有些地方看得比较迷糊但是整体看懂了,音乐上来了,回忆上来了,也该挤两滴眼泪了。最后回忆的音乐我记得插入得比较生硬,前面的都还好,整体一般。
*影片内容主旨
剧情有些地方比较硬伤,通篇来看其实想表达的主旨就两个“今日你对别人的遭遇保持沉默,他日这份沉默就可能成为杀死你的回旋镖”,“人不完美,但并非无药可救。”
从剧情主线来说,第一个主旨表现在例如小彤想救惠君被母亲以明哲保身的态度阻拦,后来母亲以为林在福是因此才报复她们。这里显然母亲也意识到她当时不救人是错误的,但是她当时出于什么心态没有救呢?一是她知道安琪的背景,如果对着干她在学校留不下她女儿也不好过。二是如果女儿出头了,以后很可能会一起被霸凌而她想保护女儿。三是她没想到会发生那么严重的后果。其实人们犯下最大的错就是认为保持沉默就可以维持自身的道德地位。她的忽视最后酿造了后来的悲剧,但你要说她有罪吧,她又不是施害人,你要说她无罪吧,还是那个问题“你为什么对我女儿见死不救。”
她错在哪里,她错在她可以救,却没有。
所以说,沉默其实是一种傲慢。对他人苦难的视而不见无异于是身为幸存者的一种无声嘲讽。
这个主旨还重复了好几遍,方教授是惠君被害的沉默者,徐姨是陈涵打孩子的沉默者,警长是小彤杀人的沉默者。他们都知而不报,因为各种原因利益也好情感也罢选择忽视凶手的所作所为。这也是为什么最后结局小彤自由了,她带着白鸽在乡野下一秒会回到少儿所的原因,如果她不回去就和主题相背了,无论是自首还是被通缉找回来,人终归是要承担自己犯下的罪的,哪怕那个时候她还年幼。
第二个主旨就很简单了,影片用了多次反转把受害者变成施害者,告诉你这个事件里每个人都并不单纯。它想通过这种方法使人物更加深化但相同的套路用多了,尤其是把几个局外人也套进来的时候看着属实有点混乱。
借用一句王尔德的话,“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
林在福最后放过了方教授也帮助了小彤,他就算选择了以暴制暴的方式但内心还是清楚,这些沉默者不是直接施害者罪不至死,但他需要他们忏悔。这里有个我自认为的细节就是,林在福带着方教授开车被陈涵追的时候打电话叫了辆救护车,可他自己自杀其实早就心存死志了,那救护车是给谁叫的,可能是方教授也可能是陈涵,他内心并不希望他们死亡。
*闲碎
人物细节差不多如上也就不多赘述,聊一聊里面乱七八糟的小东西。
关于小彤。好笑又讽刺的一点,全剧里真正的哑巴却是唯一敢发声的人,也真是对上警长那句“不会说话不能写吗?”,她确实用写勇敢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
关于白鸽。小彤进表演会时场景突然出现的巨大白鸽,这个东西真的挺出戏的,虽然是比较抽象和艺术的表达但放在悬疑片里未免有些奇怪。
关于占卜。古堡占卜的时候看到翻出来一张8,盲猜是小牌宝剑八,是一张蒙眼不动的牌,当时还在想必死怎么不翻张9,看完全程倒是这张合适。
关于蒙太奇。因为是悬疑片蒙太奇的感觉还是比较重,较为明显的两段就是雨夜穿志愿服的黑衣人杀完人下一秒镜头给穿着同样衣服的陈涵。以及,陈涵下楼时看到一把大刀和后面丈夫死亡连在一起。这两个镜头的串联加上先前的动机描述都会让人以为是陈涵是凶手但实际她在这两件事情里都不是。
*缺陷
关于剧本上的问题,整体剧情还算明晰,但是推进和衔接有时候比较莫名其妙。比如陈涵的老公,上一秒刚说要查后一秒就转别的场,以及小彤被侵害的转场也很突兀,就很戛然而止没有缓冲感。你经常还没搞明白发生了什么就被迫拉去下个转场然后就看林在福和陈涵互砍,个个都在叫“我女儿”,仿佛一下从悬疑片走进另一种风格。
当然,剧情的推进生硬也有部分原因归结于次主题比较多,林在福和女儿的校园霸凌,陈涵和小彤的儿童虐待,小彤和继父的儿童猥亵还有什么职场性骚扰,关爱问题儿童等等。次主题太杂且主要是靠人际关系牵连构造起来的“全员恶人”,这里比较夸张,并不是说他们人性恶,相反他们是为保护自己或所珍视的东西而行动,但因为他们每个人要讲的东西太多,光惠君一个结局就拖到一个半小时,随之而来的是“我老公种的金桔”进行一个暴击和嵌套,再突然爆出小彤才是真凶。就“假凶手”的暗示上做了太多手脚反而对“真凶手”的交代太过急促导致感觉整体节奏有些颠簸(?)以至于后半段的感观不如前面丝滑有代入感,看到后面说实话感觉有点急躁了。
而且这个片子涉及的场景风格也比较多样,总的来说甚至带有一些幻想色彩。剧情的结构如果编排得更加合理清晰点应该会更好,但看电影毕竟是娱乐,有惊吓,有煽情,有意外也算得上是盘五味俱全的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