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巧,几件事都在同一天发生,于是产生了发酵一样的效果。
一位读者给我提出了诚恳的意见,指出了我儿子学钢琴以来,取得的进步,也指出了不足:手指无力。
晚上看到朋友圈里一个朋友的儿子的弹琴视频,小手高高抬指,弹得特别有力。人家才学了不到半年,年龄也只比我儿子大4个月。
瞬间,我开始不自信、开始怀疑自己、开始纠结了。还好还好,在儿子练琴的时候,我还是极力控制的,嗯嗯,我成熟多了!赞一个!
说说我的焦虑表现吧!
我找到自己原来写的《琴童一年》文章,里面有儿子弹琴的视频,把读者的留言截屏,收藏了朋友儿子的弹琴视频。然后,把儿子昨晚的练琴视频——是在我刻意注意儿子手指力度的督促下的弹琴视频——录好。接着开始思索自己熟识和“认识”的一切了解钢琴的老师和朋友,然后也顾不上考虑是不是打扰人家,问人家是不是合适,是不是冒昧——哈哈,当妈妈以后都变得很勇敢(疯狂)——就把视频、留言、我的想法、疑问、困惑,一股脑儿发给了这几位朋友。
第一位李老师,是在微信群里“认识”的,素昧平生,平时很少交流,只在朋友圈里看看动态。这位李老师来头不小,是中央电视台的,自己会很多乐器。
第二位是我同事,钢琴专业。
第三位是我读研时的好友,专业是小提琴,但是一般学音乐的都会弹钢琴。
第四位是我同事,一个琴童的妈妈,孩子已经学了好几年了,多少有一些经验。
第五位是我儿子同学的妈妈,也是我的好友,她孩子刚开始学琴,她一位同事的孩子学琴很久了,弹得很好,她也有一点儿了解。
我询问儿子的手型是否正确?手指力量是不是有问题?做不到高抬指,是不是需要加强?朋友的孩子手型是不是就是范本?……在这些问题中,我一是对自己的不自信,虽然我也学过几年电子琴和钢琴,但是毕竟没有请过特别专业的老师,从来以“野派”(与“学院派”、“科班出身”相对)自居,所以对自己的水平一直有点儿不自信。二是,关心则乱,我担心自己把儿子教坏了,走错了路,那就真是罪过了!三是,一年以来,儿子的努力和坚持取得了很多进步,我怕自己过于乐观了。
“do sol mi”——微信的声音响了,朋友们给我回复了。
正在写稿子的我,赶快看手机。
李老师肯定了我儿子的学习收获,并且表现出对于手型,不要过于纠结的思路。让我大舒口气。
读研好友解释了儿童学琴手型的常见问题,以及每个孩子的手指情况不同。
同事也鼓励我,能自己教儿子弹钢琴,并且有了一定的收获,很不容易。
……
有点儿如释重负,又有点儿思量前路、任重道远的感觉。不知道为人父母的是不是常有这种感觉呢?——我把它称为“父母型焦虑症”。
虽然大家都对我给予了肯定和鼓励,但是这件事引起了我对教育孩子的更深的思考:我还能教儿子多久?到哪儿去找合适的老师?辅导班怎么报?
读研好友还和我分享了她自己的学艺经历,更重要的是,她在高校工作,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我视角不同,更多地看到终身发展,其实孙云晓也说过——教育不是短跑,而是长跑,应该看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眼前。
我觉得她有句话很经典:高考是最公平的事了,但是高考之后,你所经历的事情都有可能不公平。我们应该把孩子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人,毕竟将来他是靠这一技之长来谋生、来立足、来发展的。而我们今天为孩子创设的条件,是想让他拥有更大的选择权,以及具备为这个选择而努力的能力。
很多事,知道是一回事,做起来又是一回事。我写了很多教育方面的文章,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但是终究,孩子这一代,要经过更激烈的竞争。而我,只是想给他创造更好的竞争条件。这一点,和很多家长一样吧!
这边厢焦虑还没解决,又看到朋友圈的一篇文章,就是最近特别火的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在给刚2周大的女儿读一本书《量子物理幼儿版》。
立刻网上搜索,当当没有这书,亚马逊也没有,上美亚——有,外语原版,倒不算贵,4.99美元,但是海淘邮费太贵!
马上感觉,眼前的天地更大更广更无边!而我的努力还太不够了!更惨的是,我感觉天地之大,穷我一生也达不到那样的高境界——我不是说扎克伯格的能力、财富、地位,而是指学识!
怎么办?只能每天努力一点点,总会有进步!即使变不成蝴蝶,也是一只与众不同的毛毛虫。
PS:在这次焦虑的同时,我还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我觉得来自朋友的鼓励和鞭策一样温暖,再次一并致谢!改天专门写一篇这方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