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梗概:主要讲了学步期儿童的常见行为和父母的有效应对方法
01
为何要有边界?
最近比较火的基本育儿书是《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不吼不叫-如何平静的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以及《正面管教》。总结起来都是讲的如何引导和与孩子沟通。那如果要更好的理解这三本书,你必须要看的就是这本《有边界,才自由》。它是方法论,前三者是实践。
为什么要给孩子设定边界?书里的一个比方特别形象。如果要走过一座很窄还有那么点危险的桥,你是觉得有栏杆让你更加放心的走过去?还是没有栏杆呢?显然有栏杆让人更加有自信可以安全通过这座桥。那么边界就是这座桥。又怕太溺爱孩子,又怕对孩子太严格,就需要给他设定不可逾越的栏杆,那么孩子就会自信,自由安全的探索这个世界。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那什么样的界限才是合适的?原来百思不得其解,终于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完整的答案。
02
家长角色定位
家长角色怎么定位?我们不就是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吗?其实这些只是称呼。而真正的定位是孩子温和的引领者。原来看过的一本书说,我们得帮助孩子找一位这样的人。殊不知自己就是最好的选择。当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角色有清晰的认识时,家庭生活不但更容易些,而且少了许多混乱。
孩子触怒家长的行为,均在表达自己的情绪,太累了?饿了?或者想睡觉了?种种越界的行为都是为了引起关注。这些行为不是某个孩子独有的,而是所有学步期孩子都有的特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更容易做到不吸收孩子情绪能量,同时又能倾听和支持她。如果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能淡定,自信处理,孩子就会信任我们是他强有力的引领者,而逐渐减少不听话行为。反之,他就会不断挑战你的权威。打个最常见的比方,孩子第一次哭着闹着要玩具。家长屡劝多次,孩子依然撒泼打滚。如果家长妥协满足孩子,那么将会迎来之后的无数次妥协。如果家长坚定且平和的看着孩子并告诉他:“我知道这个玩具车看起来又酷又好看,我不给你买玩具,你很伤心。不过家里已经有很多类似的玩具了。你可以把这个玩具列在你的愿望清单,过一周再来看,你可能不是真正的需要。”孩子停止哭泣,和你回家。他就知道了哭闹是得不到玩具的,这个方法不好使。包括其他一切涉及到孩子安全的情况都必须坚定的设置界限。
确定自己的角色,应该就会有更好的情绪管理。虽都是纸上谈兵,知道背后的所以然后,再真遇到这种情况,好歹能淡定些。再慢慢事上练。
03
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哪怕他还是个婴儿。首先用正常的语气和孩子交流。而不是“吃饭饭,逛街街”真实的世界不是这么说话的。真诚并真实的给孩子展现这个社会的真实样子。这点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在家称王在外懦弱。比如,家里所有人都把最甜的果子留给孩子吃。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多了。孩子会认为所有好的理应当都是他的。这个世界都是围绕他转。长大后就很难面对挫折,内心会比较脆弱。所以我突然理解年糕妈妈举的一个例子。如果家里买了一盒最好最贵的糕点,一共4块,家里一共5个人。怎么分?爷爷奶奶一定会说,我们不喜欢吃,你们吃。爸爸妈妈一定会说,我们不吃,留给小宝贝吃。于是孩子一个人吃了5块平常舍不得买的糕点。这是家庭的常态,也觉得这样做没毛病。而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家里每个人都吃一块,多出的那一块分成5份。这样孩子就有了同理心,知道了公平。我很喜欢这句话:我们越是欢迎孩子的不高兴,我们的家庭就越幸福。
04
结语
这本书的很多观点都和常见的很多育儿观点都不一样。却都很在理。上面的三个让我印象最深刻。总的原则是:
尊重的,坦诚的,第一人称的交流;
承认孩子的愿望与感觉;
简单而准确的发出指令;
运用自信的,就事论事的,不犹豫的声调;
温和地说到做到;
限制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的时间,并且限制玩过于刺激的玩具;
相信孩子主动参与制定解决发难的能力;